所在位置:

首页

>

正文

【全球观察】全球贸易格局将呈六大趋势

2024年04月19日

来源:新华社

从目前情况看,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将出现下滑,贸易增长前景不容乐观。一些专家和机构指出,当前贸易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并不是因为贸易活力衰减,而是由于贸易格局正在剧变。贸易格局不断调整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常态,贸易格局改变带来多重后果,全球贸易将呈现六大发展趋势。面对世界贸易格局大调整,中国应积极应对,坚定推进制度型、高水平开放。

贸易集团化进一步加剧

全球贸易重构从主体结构上由全面全球化转向贸易集团化,这意味着全球资源配置和分工体系将面临调整,有专家将其称为“全球化2.0”或“再全球化”。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刘飞涛认为,目前全球开放型世界贸易体系仍处于半瘫痪状态,世界正处于过去的贸易版图被打破、全新格局尚未形成的阵痛期,直接表现就是全球贸易增长疲弱的状态短期难以改变。从发展趋势看,与其说是全球贸易呈现碎片化,不如说是全球贸易经过碎片化后呈现多中心化或者集团化发展趋势。

近两年的全球贸易数据显示,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此消彼长,部分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快速疏远甚至脱钩,部分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正在加强。区域贸易集团,尤其是北美、欧盟、东盟国家以及传统金砖四国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下的出口额约占全球出口总额的30%。美墨加协定(USMCA)约覆盖全球贸易量的28%,欧盟成员国之间贸易量约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8%,区域间贸易不断增强。区域贸易协定有助于降低区域贸易壁垒、促进区域内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推动贸易增长,但集团化贸易如果被过度嵌入战略竞争和意识形态因素,就会导致区域机制和规则日益封闭,在客观上将加剧区域之间的贸易鸿沟,干扰全球贸易流动。

内顾产业政策被广泛采纳,供应链格局持续分化重构

近年来,一些发达经济体热衷于给国际经贸关系赋予浓重的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色彩,使贸易规则逐渐封闭和排他,导致全球产业链布局出现两大变化:一是不少国家通过法令和财政政策推动制造业回流,增加产业链在岸比重,增强战略性产业垂直分布,全球产业链呈现从水平向垂直演变的趋势;二是出于国家安全、政治风险与意识形态考虑,一些国家谋求供应源安全化、在地化、近岸和友岸生产,全球产业链呈现从全球协作向局部协作演变的格局。

由此,各国产业政策在经贸政策中的占比快速上升。近两年,美国陆续主导推出“印太经济框架”“芯片法案”《通胀削减法案》“芯片四方联盟”等法案或联盟,旨在强化泛美供应链;欧盟、英国、德国、日本也纷纷推出带有保护主义色彩的产业政策。

追求供应链多样化和韧性将成为未来贸易主体的重要关切,全球供应链重塑将是一个漫长且成本高昂的过程,这一过程一旦偏离资源配置禀赋原则,被赋予过多的非经济变量,将加剧全球贸易环境的不稳定性。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周密认为,产业的国际转移对于各国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补配合是有好处的,但要避免这种变化变成有意寻租的行为,否则会破坏资源有效配置,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被损害。

美国当下以制定国内产业政策、友岸合作和近岸外包、贸易联盟的方式,制造“小院高墙”,打造泛美产业链,枉顾全球产业链分工禀赋,扰乱正常贸易流动。德国敦豪集团首席执行官麦韬远预计,今明两年全球供应链将持续动荡,产业链脆弱性已成为威胁全球贸易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中西贸易结构出现更多调整,全球南方进一步崛起

持续的贸易紧张关系和不断增加的贸易壁垒对中西贸易,特别是中美贸易结构的影响,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全球贸易版图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

中国对美出口在美国整体进口中的比例,在2018年之后出现明显下降,而墨西哥、东南亚国家的占比在提升。截至2023年11月,中国占美国进口产品的比重由2018年的22%降至14%,回到2006年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的贸易结构更加多元化。从以往主要以欧美日为主要出口目的地,转变为更多元化的出口市场。尽管中美之间的贸易在减少,但中国对欧洲、东盟等地区的贸易仍在上升,特别是近年中国与非洲、拉美和俄罗斯的贸易上升速度明显。

进入21世纪后,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贸易规模迅猛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8年金砖国家GDP占全球GDP比重将达33.6%,七国集团的占比将降至27.8%,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将成为全球贸易活动的重要驱动力量。未来南方国家将积极搭建全球经济治理和南南合作新平台,更积极地参与到包括世界贸易决策体系在内的全球治理体系发展中,改变目前“失语”和“失位”的状况。

服务贸易成新增长点

数据显示,在过去近50年的时间里,全球商品贸易占GDP比重长期处于上行区间,到2008年一度超过50%。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这一比例开始波动下降,再也没有回到50%以上的水平,说明商品贸易占GDP的拐点已现。

服务贸易占全球GDP的比重从1979年的7%,逐步达到2019年的14%,增长趋势较为稳定。未来,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使越来越多的服务可贸易化,且在数字技术赋能下成本大幅降低。此外,相比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更有优势的领域,这些国家更愿意降低对服务贸易的限制。服务贸易正在成为全球贸易新的增长点。

数字化、低碳化深刻嵌入贸易活动

全球范围内的数字贸易发展已经呈现快速上升态势,数字化贸易产品在贸易中的占比不断上升。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AI数据分析、在线交易平台、电子支付等技术的普及,将推动数字贸易进一步向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方向升级。未来数字贸易或将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但数字鸿沟仍将存在。

低碳经济是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贸易契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目标,并且从长远来看符合世界各国利益。但从短期看,技术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中将面临更多挑战。一些经济体还会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名推出“碳关税”,为全球贸易设置新的壁垒。

支付货币多元化

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日益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也呈现多元化趋势。特别是2023年,以新兴经济体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加快使用非美元货币进行贸易和大宗商品交易。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官网最近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双边跨境贸易使用以人民币为代表的本国货币结算成为新趋势。

国际贸易非美元结算增多。一方面,这是因为在贸易伙伴多元化的背景下,基于对贸易伙伴国经济与货币的信心,产生增加使用贸易伙伴国货币的意愿。另一方面,美国货币政策脱离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倾向,以本国经济利益为导向,这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不符,使美元公信力下降。未来,“去美元化”趋势可能伴随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长期存在。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最新一期《全球贸易更新》报告显示,2023年底全球贸易额同比缩减5%,2024年仍将遭遇多重逆风。贸易格局不断调整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常态,短期来看会带来诸多后果:贸易政治化严重威胁贸易健康发展;产业链中断和分化阻碍全球贸易的正常运行;西方国家在应对经济挑战时采取僵化的贸易保护行为,导致贸易摩擦加剧、自由度下降,双边贸易正在向着优先与共享政治价值观的国家开展的方向变化。

即使在全球贸易环境不景气、不友好的情况下,中国在全球贸易链条中的角色调整和升级能力依然引人瞩目。同时应清醒认识到,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我国在产业链顶端领域仍缺乏国际定价权和竞争力。美西方产业转移、技术封锁和去东亚商品化,给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不小挑战。面对世界贸易格局大调整,中国应积极应对,坚定推进制度型、高水平开放。

主办:北京市贸促会     建设运维:北京市贸促会综合事务中心

京1CP证12017809号-3|京公网安备11010200068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