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正文

【全球观察】跨国公司“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影响与应对

2024年06月25日

来源:新华社上海分社

2006年前后,跨国公司纷纷提出“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凸显其重视中国市场。如今,跨国公司再次提出“在中国、为中国”,其内涵更多体现在为了减少风险,将中国部门的服务范围局限于中国市场之内,而不为其他地区服务。专家认为,这可能削弱我国作为世界供应链中心的地位,一些具有独特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正在崛起,扮演部分替代中国制造在全球制造业布局中的角色,我国宜多措并举积极应对。

我国利用外资连续数月同比减少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至3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086家,同比增长20.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016.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6.1%,与2023年第四季度比,环比增长41.7%。这是商务部口径的外来直接投资第12个月同比减少,再度引发各方对外资流出及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地位的担忧。

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负责人吉小枫表示,去年同期我国引资规模达到季度引资历史最高水平,今年一季度同比有所下降,有高基数因素的影响。上海市外商投资协会会长黄峰则认为,结合国内外形势来看,中国利用外资规模正在承压。尤其是在中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一些外资不得不考虑自身未来的发展战略,跨国公司“在中国、为中国”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这一变化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黄峰分析称,2006年前后,跨国公司纷纷提出“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当时这一口号的内涵包含三方面:一是强调重视中国市场,由于其体量之大、需求之特别,因此跨国公司要从出口为主转向拓展内需市场;二是强调本地化,包括产品本地化、人员本地化、研发本地化;三是在中国设立区域性管理机构。如今,跨国公司再次提出“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更多地体现为跨国公司为了减少风险,将中国部门的服务范围局限于中国市场,不为其他地区服务。而这,可能削弱我国作为世界供应链中心的地位。

印度和东盟的绿地项目投资增长显著

在全球制造业的重新布局中,一些具有独特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正在崛起,扮演部分替代中国制造的角色。

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观察》显示,2023年期间,印度新项目公告数量保持稳定,使其保持全球绿地项目目的地前五名之列。与此同时,东盟的外国直接投资虽然下降了16%,但该地区绿地项目公告增长了37%,尤其是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的绿地项目。

细分来看,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GE医疗在印度班加罗尔开启了其首个5G创新实验室,这是GE医疗在美国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2023年3月,西门子医疗为其在印度的班加罗尔新园区举办了奠基仪式,该园区集研发、制造、创新中心于一体;2023年,美光科技在印度建立一家耗资27.5亿美元的半导体组装和测试工厂;2023年7月,美国超微半导体公司(AMD)表示,未来五年将在印度投资约4亿美元,并将在班加罗尔科技中心建立其最大的设计中心;2024年3月,美敦力在印度海德拉巴启动扩建美敦力工程与创新中心,该中心目前拥有900多名工程师,未来将增加到1500名。

越南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国家。上海美国商会会长郑艺表示,中国的劳动力极为勤勉、较好的基础设施、运输物流的效率水平不断提升、政府部门能够提供很多的服务和政策便利,这些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综合优势。相比之下,越南的优势相对比较单一,但部分跨国公司从中国转移到越南建立新的工厂和生产线,因此越南仍有可能赢得好的发展机会。

我宜多措并举积极应对

面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性挑战,黄峰等专家建议:一是在部分外资企业从“All in中国”转为“中国+N”的过程中,鼓励跨国公司将“在中国、为中国”的策略,转变为“在中国、为亚洲”或者“在中国、为一带一路”,扩大外资企业在华制造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避免将中国的供应链和全球供应链分割。

二是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境内梯度转移。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国家级开发区等各类开放平台,鼓励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沿边地区探索通过产值、利益等分享机制,结对开展产业转移协作。对在中国境内进行整体性梯度转移的外商投资企业,按照原所在地区已取得的海关信用等级实施监督。

三是对于确需将产能转移到境外的外资项目,引导跨国公司将组装环节向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转移,并将研发设计、高端制造等关键环节留在国内。

四是鼓励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建立合资公司,加大合资企业在华投资和研发力度,加深与外资企业与中国市场的利益捆绑。

五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

主办:北京市贸促会     建设运维:北京市贸促会综合事务中心

京1CP证12017809号-3|京公网安备11010200068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