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正文

【投资提示】中企参与俄高铁建设项目的机遇与风险并存

2024年06月25日

来源:新华社亚欧总分社

俄罗斯高铁建设重视“自主化”,被视为实现技术主权的重要领域,高铁计划也强调自力更生。不过,多名专家认为,俄罗斯的高铁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应与包括中国在内的技术合作伙伴一起实施。中企在看到参与俄高铁计划的市场机遇同时,也应考虑技术转让、资金投入等风险。

俄高铁计划力求自主化

自俄乌冲突以来,俄罗斯深切感知到经济发展受制于西方技术之痛,因而提出实现“技术主权”的主张。俄总统普京在今年2月29日向议会两院发表国情咨文时,宣布将启动新的技术主权国家项目,强调在包括所有交通领域实现技术主权。莫圣高铁启动建设,被认为是俄罗斯朝着加强技术主权迈出的坚实一步。

普京近期在多个场合强调,高铁项目的实施包括动车组的建设必须在俄罗斯自身技术基础上进行。莫圣高铁项目将创造不依赖进口的高速列车,确保订单和额外就业机会,他认为俄所有交通工程将得到巨大发展,区域互联互通得到改善。俄交通部长维塔利·萨韦利耶夫认为,高铁计划的实施对俄罗斯来说是世纪工程,将使俄跻身“高铁国家”圈,在技术主权方面实现重大飞跃,获得铁路建设和机械工程方面的新能力,并为俄罗斯人民带来全新的流动性和生活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从官员表态到媒体报道,都传达出俄罗斯已具备能力批量生产高铁列车的信号。4月15日,俄罗斯铁路公司与乌拉尔机车公司签署价值120亿卢布(约合1.28亿美元)的合同。乌拉尔机车公司将为莫圣高铁生产2列原型车,合同涵盖制造、认证和交付,截止时间为2028年3月。

调研发现,乌拉尔机车公司称已经研制并于2023年底投放使用“菲尼斯特”国产高速列车,以取代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的“燕子”列车。不过,从公布的数据看,该列车运营时速不到160公里,为5辆编组。有业内人士认为,莫圣高铁将使用的高速列车可能是“菲尼斯特”的升级版,为 8 辆编组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为每小时400公里,运营时速为360公里,可8辆编组或16辆编组。为此,乌拉尔机车公司计划建造两座总面积6万平方米的新建筑,用以生产高速列车。

中企仍有参与俄高铁计划的机遇

多名专家认为,俄高铁基本是从零开始,铁路建设、火车制造、信息采集、调度控制、运营管理、维修养护技术都不能一蹴而就,如果能与外方开展合作,将减少俄成本和风险,实现互利共赢。在西方与俄全面脱钩大背景下,俄高铁如果需求对外合作,中国是合理选项。

俄罗斯交通大学运输业务管理和智能系统教研室副教授德米特里·罗缅斯基认为,从时速250公里到400公里需要一个过程,不仅技术标准不同,所需的资金和成本也不一样。俄罗斯要从当前的不到200公里时速跨越到400公里,对列车、轨道、系统、软件的要求都很高。俄罗斯交通领域专家阿列克谢·罗曼年科建议,高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项目,这项任务应该与技术合作伙伴一起实施,例如来自中国的公司,这些外国公司可提供代替西门子公司的列车,并做出本地化承诺。

中国外交学院俄罗斯问题专家杨闯认为,中国的高铁技术名声在外,中国在高铁建设上世界第一,在俄罗斯同样享有盛誉。复兴号动车组有CR400、CR300、CR200,复兴号已经形成时速160-350公里的全系列动车组,即使不能将中国动车组整体出口,未来可在零部件、装配技术、调度控制、运营管理等技术出口上寻找合作机会。俄铁路发展专家谢尔盖·西加乔夫等人认为,中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设计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动车组,迅速迈入高铁时代,并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这种经验是俄罗斯看重并希望学习的。

融资也可能是未来中俄高铁领域合作的方向之一。调研发现,俄高铁建设每公里耗资61亿卢布(约合4.7亿元人民币),远高于中国高铁建设成本。由于俄通货膨胀率较高,最终建设成本可能还会上升,俄方的资金压力很大。西加乔夫认为,高铁建设项目的投资和实施时间成本高昂,加上俄还需要落实其他基建项目,引入外国资本可能成为高铁建设项目的选项之一。

须规避技术转让、资金投入等风险

早在2014年和2016年,中俄双方就分别签署了《中俄高铁合作谅解备忘录》和《中俄高铁合作意向书》。在两国元首见证下,俄罗斯锡纳拉集团也曾与中国中车公司签署成立轨道交通合资企业联合生产高速列车的协议,但这些协议随着莫喀高铁项目的搁置而未能落实,也反映出了中俄在高铁领域合作的复杂性。

俄罗斯和中国的地质条件千差万别,俄罗斯有自身国情和社会层面的考量,中国引以为傲的高铁运营速度可能并非吸引俄方的主要因素。部分俄业内人士认为,高铁的运营速度并非越快越好,它除了和技术有关,还需在能耗、效益、服务、票价、风险和政策等多方面寻求平衡点。从时速200公里到400公里,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可能是俄比较理智、现实的选择。

俄罗斯交通领域专家雅科夫·古列维奇认为,按照俄罗斯的经验,如此宏大的高铁建设项目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分析认为,中方如参与俄高铁建设须考虑项目可能难产等问题。即使吸纳中方参与高铁合作,俄方也会极力淡化中国因素,要避免在俄引发所谓“俄成为中国技术附庸”的炒作,更要注意因本土化承诺过度出让核心技术。杨闯认为,中国高铁技术世界领先,拥有大量专利,对外合作既要考虑外方的技术管理能力,也要谨防外方在接收技术后以“本土化”为由卸磨杀驴和过河拆桥。

此外,高铁合作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敏感”领域合作,中国企业在资金和技术投入上还须进行风险控制,在法律层面预设防火墙,避免不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损失。

主办:北京市贸促会     建设运维:北京市贸促会综合事务中心

京1CP证12017809号-3|京公网安备11010200068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