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The 25th China Beijing International High-tech Expo
科技创新唱新“绿色发展”
2011年05月25日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本报记者 吕瑞贤

  

作为第十四届科博会重头戏之一,由科博会组委会办公室、中国节能协会、世界石油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共同组织主办的第十四届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于519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拉开序幕。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科技创新”。大会开幕式上,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院士徐匡迪,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智敏,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等分别做了开幕式主题报告,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当前国家能源发展的方向和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向、新动态,及科技创新在具体行业的作用和实践,引起了与会人员的高度关注。

  

资源环境约束依然严峻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仍是未来五年我国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而据此提出的一系列约束性指标也清晰明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

据悉,“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GDP的能耗下降了19.1%,二氧化硫排放减少了14.3%,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了12.5%,都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确定了单位GDP能耗降低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等约束性指标。我们必须不断通过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生态工程等措施,来实现上述提出的目标。”中国节能协会理事长傅志寰在开幕式上表示。

对此,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表示赞同,“大家知道,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发展的方式亟待转变”。他进一步解释道,“到2010年,我们的GDP总量已经仅次于美国,但是,人均的GDP只有4283美元,在世界100名左右,居参与统计单位中等偏下水平。”据徐匡迪介绍,与美日等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人口多的国情是造成我国人均GDP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人口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中国GDP的增长。人口多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有13亿人口,再大的数除上13亿就很小了。”这也预示着未来我国能源需求仍有大幅上升空间。

此外,因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能源需求增加不容小觑。徐匡迪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中国工程院做过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预测,大概到2020年,中国有8.4亿人生活在城市,6.3亿生活在农村,中国在这个阶段从农村直接转化到城市的人口大概还有3亿,也就是每年有1千多万人要进城,这就是为什么中国钢铁需求这么大、水泥需要这么多。1300万人进城,需要住房子,另外需要基础设施,包括道路、煤气、供电等。”

能源消耗增加的情况下,污染减排也面临巨大压力。依据环境库兹涅兹反U型曲线,随着经济发展,环境呈先恶化而后逐步改善的趋势。徐匡迪分析说,当一个国家处于农业社会开始发展经济的时候,人均GDP收入很低,所以这个时候是穷,但是很干净;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加速,物质财富增加了,在8000~1.5万美元的时候,富裕同时,环境状况趋于恶化。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1960~1970年间的日本和德国都属于这个阶段;等到超过1.5万美元,到2万美元以上时,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重化工业让位给服务业,及基础设施基本完成,环境状况将有很大改善,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人均GDP3万、4万美元的国家,非常干净。而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历史阶段,不经历没有污染的发展而直接走到干净而富裕的时代或许不太可能,因为物质需求拉动能源消费增长,必然带来污染排放。“但是依靠技术进步将节省我们的能源。”徐匡迪解释说。

  

“四大”招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发展阶段难以逾越,对处于历史发展关键期的中国而言,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下到底该如何发展?

徐匡迪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走向绿色发展的第一步。”以火电行业为例,大力发展高效减排的超超临界的煤电技术意义显著。对此,他给出如下一组数据:在文革之前,我国都是亚临界的热电机组,热效率只有38%,最好的能做到煤炭单耗320;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是超临界发电技术,热效率可以提高到41%,煤炭单耗降到300;本世纪初以来,我们新建的技术都是超超临界的,热效率达到45%,理论煤耗一度电只有276

其二,工程技术创新是走向绿色发展的关键。而其中,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和采用物联网是走向绿色经济的突破点。因为,“在目前来说,我们的技术创新主要是依靠信息化,也就是说依靠数字技术来发展绿色的制造业”。对近期较热的物联网,徐匡迪认为,其广泛应用除能节约大量物流成本外,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中也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据统计,2006年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日本是11%,美国是8%,欧盟是7%,中国是18%。而“由于有了智能电网,美国再生能源利用可以提高20%”。同时,发展依仗物联网的智能交通将有效改善拥堵,节约大量能源。交通拥堵损失占GDP的比例约为1.5%~4%,美国每年损失汽油能耗相当于58个大型油轮的运载量,大概是780亿美元。

其三,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是建立低碳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的基础。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意味着要实现绿色发展,必须加快能源结构转型。“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和全世界不一样,我们70%左右的能源来自于煤炭,这是我们二氧化碳排放居世界第一最主要的原因。”徐匡迪表示。他透露,中国工程院能源研究课题组向国家提了一个建议,发展低碳经济、绿色能源的路线图,其中的部分指标已被国家层面采纳。未来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多少将取决于应用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成熟程度。

据统计,不同能源发电的碳排放系数从高至低排序,依次是煤、石油、太阳能、水能、风能和核电,核电的碳排放最低。针对由于最近福岛核电站事件而引起的有关核电的争论,徐匡迪认为,“福岛的事件不是核电站的问题,而是地震和海啸带来的次生灾害,如果那个地方没有地震、没有海啸,像美国、法国的很多电站没有出现问题”。而“核电站的安全是要放在首要位置的,要认真考虑”。

此外,创造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是建设低碳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保证。由于终端能效放大效应的存在,终端用户节能效应要数倍于工业生产端的节能效应。以火力发电为例,最终用户得到的电只是开采出煤所含能源的1/4~1/5,这也意味着,“输送到最后用户手里只有20%~25%。也就是说,你终端省一度电,将节约原始能源的4~5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必须提倡全社会来节能”。

  

“煤”“电”的科技创新之路

  

煤炭、电力既是重要的能源生产行业,又是重点能源消耗行业,更是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绿色发展和推动科技创新的“主战场”。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智敏表示,“十一五”以来,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煤炭工业的发展。预计到2015年,煤炭行业的科技贡献率将达到45%以上,企业科技投入达到当年营业收入的3%以下,煤矿安全高效开采与洁净高效利用和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煤炭深加工和新型煤化工产业取得实质性进展,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5以下,煤炭科技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成效,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在会上透露,国家电网公司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电网规模和发展的质量实现历史性的跨越,特高压工程、智能电网试点均取得丰硕成果。电网“十二五”发展强调要进一步扩大西电东输的规模,发展特高压、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的输电技术,依托先进技术,推进智能电网的建设。其重点将放在以下几方面:全面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打造灵活、安全、高效的网络平台;全力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实现低碳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配电网的建设;发挥电网的平台作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全社会的节能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