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The 25th China Beijing International High-tech Expo
中国:制造业大国正沦为供应链小国?
2011年05月25日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张娜 

 

“国内很多制造业企业,在外资流通和物流业的包围下,正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越陷越深,并日益被动。”5月19日下午,北京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贵宾厅,在参加“2011中国金融高峰论坛”的间歇,谢秉臻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对中国——这个看似风光的制造业大国正在沦为供应链小国的现状充满担忧。

 

谢秉臻有很多头衔。在中国美旗控股集团享有很高声望的他并不担任实职,包括董事,唯一保留的是该集团战略决策委员会主席一职,并且把这一职位印在名片正面最醒目的位置。

 

为什么粮食连续七年大丰收,我国的农产品依然不断涨价?为什么每次通胀形势严峻时,某些行业巨头就会涨价?哪里出了问题?

 

在近一个小时的采访中,他的话题很少涉及企业事务,更多是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思考和分析,并且深谙中国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

 

20多年从事流通渠道研究的谢秉臻,对这一领域最近几年所出现的问题直言不讳。

 

中国加入WTO后,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8年6月,外资已经兼并了60%的大型主流零售连锁企业,中国百货业百强企业营业总还不足沃尔玛的十分之一。不少人担忧,中国流通主渠道已经被外资“控制”。

 

谢秉臻深感此忧,“由于流通企业规模小,而且大都是区域性小企业,中国流通环节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用缺失状态,导致产业重复、过分依赖现金交易、成本过高的局面。看似风光的制造业大国正在沦为供应链小国,一些制造业企业,在外资流通和物流业的包围下,正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越来越深地陷入被动。”

 

以信用缺失为例,信用系统缺失直接导致交易成本高,信贷难。而无集成交易和监督平台,卖家怕给了货不给钱,买家怕给了钱不给货,因此在一个产品流通的每个交易环节,都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多次的现金交易,会占用大量资金,对中小企业来说,各类金融财务成本占产品价格的10%以上,甚至更高。

 

过去20年,中国流通系统一直在发展连锁业,但为什么一直发展不起来?

 

在谢秉臻看来,有一个原因是高额的商铺租赁费,其中外资零售巨头的租房费用,要比中资便宜5倍以上。由于连锁业是短缺经济下的产物,当时连锁店增长慢、房租等压力小。但在过去10年,中国一二线城市平均房租涨了几倍。10年前租赁的店铺经过10年多运转,截止到2008年底,平均房租也涨了5—15倍。

 

中国流通系统一直认为连锁业是竞争的法宝,所以模仿外资企业开连锁店,却不知人家早已悄悄垄断了最赚钱的批发业。

 

流通业有一句名言,连锁业不置业,开连锁业不能买房子,所以要租赁。苏宁、国美、肯德基、麦当劳全部学会了,但是这句话也是陷阱。谢秉臻说,连锁流通业产生于20世纪的短缺经济时代,在卖方市场下终端销售为王,培育连锁业尚可行。但在当今过剩经济下,在买方市场下是渠道和供应链为王,再培育连锁业已经晚了。

 

能不能找出一套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谢秉臻和他的团队进行了一种新的尝试——“非加价”模式。

 

谢秉臻说,这一模式,即首先由投资方建立国际采购与物流中心,中心免费提供给经营者使用,所产生的经营利润全部归经营者所有,投资方不从中加价。同时,用投资方持有的物业资产换取银行授信额度,给经营者提供自有资金3倍的金融授信额度,并免费享受沟通全球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和便捷安全的物流配送平台服务。

 

采访中,谢秉臻说,这个系统,现在全国已经有5个基地在实施,北京基地正在选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