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本报记者 晁毓山 邓淑华
本报记者 晁毓山报道
3分钟即可完成纯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的平台、摄像机大小的“灵犬”便携式爆炸物探测仪、ATM智能识别……在第十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展览会上,由北京市科委推出的“北京科技创新与成果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北京科技创新与成果展分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科技成果惠及民生、科技创新环境建设4个主题展区,阐述“十一五”期间“科技北京”建设成果、“十二五”期间科技推动北京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工作部署,同时通过223个科技项目,集中展示“科技北京”建设成就。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形成具有技术主导权的新兴产业链
截至2010年年底,北京市有870辆混合动力大客车,1490辆纯电动公交、环卫和乘用车投入运营。2010年,北京节能环保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800亿元,同比增长20%;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达560亿元,同比增长17%。“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制定实施了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和医药、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正在形成一批具有技术主导权的新兴产业链。
在新能源汽车展台,北京汽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展示了“基于萨博整车国产化技术平台的电动乘用车整车开发”的研发成果。该项目基于北汽引进的萨博整车国产化技术平台开发纯电动轿车,对基础车型的车身、底盘、电器等系统进行适应性改造,针对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进行多种技术方案整车搭载应用开发和工程优化设计,确保纯电动轿车达到原车操控性、动力性等多项基本性能指标。在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该项目目前已顺利完成32辆北汽自主品牌的纯电动轿车工程样车的开发。另外,新能源汽车展台还展示了包括中国普天纯电动轿车换电平台、萨博纯电动轿车电池系统、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管理系统(BMS)、纯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新能源车用驱动系统、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用电机等项目成果。
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展台,展示了包括智能机器人癌症自动运输诊断系统及高科技肿瘤、血管斑块治疗新技术的动画演示、双鹤自主创新产品、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雷帕霉素药物洗脱分叉支架系统、无细胞百白破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等项目成果。为落实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北京世界城市的功能定位,2010年4月北京启动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标志着作为北京战略产业的生物医药产业正式驶入跨越发展的高速路。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北京将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十城千辆”、“十城万盏”、“金太阳”等重大示范应用工程,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高端发展,以关键技术突破和标准创制为切入点,以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为主体,吸引科学家和研发团队参加,政产学研用相结合,以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为载体,积极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技支撑 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ATM智能识别、灵犬(TS-601)便携式爆炸物探测仪、JZC-4应急救援超前侦测系统、可燃气体泄漏远程监测系统、烟花爆竹存储仓库温湿度监测系统、毒气监测系统、气体传感器……科技对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
“十一五”期间,北京城市管理运行采用的先进技术成果超过6万项。在全国率先建设并推广城市网格管理体系。减震降噪、信号控制等轨道交通技术、餐厨垃圾处理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北京市500家商场、超市建立了食品可追溯制度和安全自检体系。实施“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实施方案”,88家医院和医疗机构加入研究网络,制定完成37项临床诊疗技术规范。2010年,北京市
“充分发挥首都人才和智力资源优势,加大安全生产科技攻关力度,一批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在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十一五”期间,北京市以解决安全生产实际问题和满足需求为导向,推广应用科研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科技保障能力。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网络和信息化为手段的安全监管工作模式不断创新,对一些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形势的分析、预测和预警作用得到发挥;一批先进装备和技术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得到应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加强,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北京市科委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和技术创新平台,提高在重大灾害预警预防、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安全生产网络化监管、食品安全保障等领域的科学管理水平。
全面实施对接工程 大幅提高创新能力
记者在科博会上了解到,“十一五”期间,在京单位全面对接11个民口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承担项目近1200个,占全国40%;申请中央财政经费235亿元,占全国的45%;子午工程等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北京落地建设,在京投资21.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66.3%。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截至2010年年底,北京地区共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6家,占全国的28.1%;国家工程实验室32家,占全国的43.2%;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1家,占全国的23.4%。为充分调动资源,北京市科委与14家中央单位联合共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引导423个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价值约110亿元的科研仪器设备面向社会开放服务,探索出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北京模式”。
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日渐完善。北京技术市场经过20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技术合同成交额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从1991年的22.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79.5亿元,增长近70倍,占全国的比重由23.6%增加到40.4%,成为全国最大的技术交易中心。2009年成立的中国技术交易所立足北京、服务全国,正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交易中心市场。“十一五”期间,北京技术市场累计签订技术合同25.6万项,成交额累计5422.8亿元,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64%和2.8倍。2010年技术市场对首都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率达9%,比2005年增长4.3个百分点。
北京市科委有关人士表示,“十二五”期间,北京科技将围绕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优化配置和整合利用科技创新资源,做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对接服务工作,力争取得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科技成果,实现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落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