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瑜
“我今天本来想选择地铁低碳出行。”顿了顿,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城乡规划处处长翟宝辉话锋一转,“但还是开车来了。”
在5月18日举行的第十四届科博会低碳经济国际研讨会暨低碳技术和重大项目推介会上,翟宝辉谈及“低碳社区建设的路径与思考”这个话题时,以自己的亲历算了一笔时间账:从家到地铁口2.5公里,开完会后地铁口到办公室1.5公里,按照一般人的行走速度,这中间需要1个小时。显然这个时间他耗不起。
“社区环境的低碳仅仅是低碳的一部分,低碳交通则是低碳社区甚至低碳城市的关键元素之一。”翟宝辉举例说,北京很多条地铁的贯通大大方便了居民的出行,但目前地铁建设中的最大问题是站点间距离太长,不够密,“如果轨道交通和地面公共汽车不能很好接驳,很难改变人们对机动车依赖的习惯。”
这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翟宝辉的观点:虽然低碳社区到处开花,但还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标签。
翟宝辉说,2007年以来的监测结果显示,生活在这个低碳社区,人们选择出行的方式却是完全被动的,究其原因是大环境的配套如医院、游乐设施的设计没有和低碳社区相匹配。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低碳社区的建设不是仅靠社区就能解决的,而是与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三者密不可分。”翟宝辉说,城市是一定数量的人口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经济文化体育活动的聚合体。简单来说,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球,下半部分是设施球,生活在上半球的人们则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在城市生活的游客、投资客、住客会有各方面的能耗需求,必须通过规划、设计、管理,让城市在满足“三客”需求的同时实现低碳。
对于低碳社区的管理,翟宝辉提议,可以考虑为居民提供一份对他们低碳生活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手册,让居民能够快速了解低碳理念、掌握低碳技巧。比如英国贝丁顿社区,就是通过教育来引导居民低碳生活的。每位居民进入社区或当有新住户搬进来的时候,贝丁顿社区都会为居民提供各类辅导服务,包括说明手册、信息服务、社区博客等等,来具体引导居民的低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