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程瑞华
“2011中国金融高峰论坛”作为科博会的重要活动内容,在科博会期间共组织两场论坛,与会者就如何构筑绿色金融体系,发表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商业银行应该承担更大责任
到2020年,我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定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这将使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革。广发银行副行长宗乐新在论坛上说,商业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体系主体;是社会经济资源配制枢纽,发展绿色金融,应该承担更大责任,贡献更多力量。
宗乐新说,到2020年,我国在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投资总额超过3万亿元,多层次、多样化产业项目必然要求多元化、个性化金融产品及服务,这方面国内金融创新不足,缺乏多元化、个性化金融产品工具,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开发步伐,加强绿色金融服务创新能力。
有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碳市场市值已经达到1440亿美元,而业内人士预计,2020年全球碳市场市值与石油交易市场将并列成为全球最大的交易市场。目前,我国提供二氧化碳减排交易量,占全球市场的1/3,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资源国和最重要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公比国。
面对碳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宗乐新认为,银行应该在监管许可和风险控制前提下努力开展碳金融衍生品创新,同时,商业银行转变过去高投入、成本高消耗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向资本消耗集约型发展模式,提高社会服务,提高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真正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柱。
绿色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内在需求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正逐步成为全球的共识和潮流。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积极制定低碳经济战略,探索适应本国国情清洁发展模式。全球经济产业结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导致人们的生活发展消费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从我国经济发展目前现状来看,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矛盾还比较突出。
中国银行金融总部助理总经理段忠辉认为,面对挑战,我国迫切需要加快和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积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倡导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段忠辉说,实体经济决定着金融,金融服务着实体经济,两者密不可分。低碳经济发展引导着金融业由传统转向绿色金融,同时也为金融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国内银行业自身也在进行着业务结构调.整,一是客户结构由相对集中传统工业在逐步向节能环保、民生等领域转变。第二从单纯关注经济效益向关注经济效益、综合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方向发生转变。第三是在项目选择上,从关注当期收益向关注项目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转变。
另外一方面,绿色金融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商机。碳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银行业围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展各类金融创新和制度安排。金融模式和工具逐步发展成熟,干亿美元市场规模已经形成。其他绿色金融服务也方兴未艾,新兴绿色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前景十分广阔。
从商业银行自身来看,为进一步加速绿色金融发展,一定要处理好项目信贷与环境信贷、制造业信贷与服务业信贷;生产信贷与消费信贷、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以及信贷产品创新及衍生工具创新等方面的种种关系,合理配置资源。
金融自身经营模式需转变
工行信贷管理部副总经理连工说,低碳金融不仅包括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业务,比如银行的贷款、直接融资、碳交易;还包括,金融机构自身经营模式的转变,乃至运行过程中的低碳减排。
连工说,作为国内最早提出绿色信贷理念的银行,近年来,工行根据不同的行业和企业的碳排放水平,前瞻性地调整信贷结构,主动地引领信贷资金流向绿色经济领域,大力支持国家节能重点工程、环境保护重点工程以及节能环保技术升级改造项目,优先支持客户在新能源、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绿色信贷需求,实现金融资源的绿色配置。
截至2010年末,工行投向绿色经济领域的贷款余额已达5074.52亿元,重点支持了生态与历史文化保护、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项目建设。在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工行有融资支持的达257个,贷款余额633.86亿元,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总量为7180.19万吨,温室气体减排效果十分明显。
连工说,工行还从绿色信贷角度,明确了贷款调查、审查、审批、合同签订以及贷后管理阶段的管理要求与关注重点,实现了绿色信贷管理对整个信贷流程的全覆盖。特别是在贷款的审批环节上,该行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对申请贷款的企业,无论财务指标有多好,带来的经济效益有多高,只要环保不达标一律予以否决,切实防范环保依法合规、项目,选址、污染物排放以及资源消耗等方面的环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