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科博会,八大新概念
2004年5月18日 《北京青年报》
吸纳新思维,推广新模式,科博会成北京经济发展助推器。
北京的社会经济生活在这7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而其间不能忘记的是,7年科博会上生发的一系列新概念在北京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功不可没。
1.风险投资
■热推时间:1999年国际周
■热推背景:网络经济到来,国内大批高科技企业资金奇缺
迄今为止已举办的六届科博会生发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概念和观点中,风险投资无疑算是较早的一个,同时它也是科博会上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风险投资概念植入人心与这一大会创办之初的金融环境有关。科博会创办之初几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远未结束,银行纷纷守紧大门,股市下跌不振继而融资功能下降,而相伴而来的却是以网络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到来,大批的高科技企业在资金上嗷嗷待哺,国外风险投资风起云涌。
“新的经济格局已经到来,必须寻找新的强有力杠杆来刺激经济的发展,现在从美国方面的经验看,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业。”这是一位企业家在1999年国际周(科博会前身)上的发言。从1998年到2001年,大批的国际风险投资机构争相登上科博会的讲坛,其中包括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汉鼎亚太、柯达风险投资等等,吴敬琏、周小川等著名学者也纷纷上台为国内的风险投资发展出谋划策,风险投资热度不断上升。
风险投资的概念其实很简单,给两个工程师和一个有很好Internet经验的MBA200万美元,如果成功上市了,你也就把钱回收了,这就是风险投资,2001年科博会论坛上专业人士如此简练地阐述了风投的含义。
2.政府采购
■热推时间:1999年国际周
■热推背景:北京启动政府采购,并在科博会上成功组织采购专场
政府采购已不仅仅成为科博会的保留项目,而且每一届科博会组织的政府采购专场也已创下自己的品牌。
国内的政府采购始自1996年,在北京则是在1997年开始启动,历史不长。但这一新事物却在随后创办的国际周(科博会前身)上尽显风光,而且一届比一届办得抢眼。
1999年国际周上首次推出“政府采购与技术改造项目洽谈会”,项目洽谈金额为6000万元;2000年国际周举办第一次“政府采购专场”,17类政府采购项目上会洽谈,项目资金达1亿多元;2001年北京市政府上会采购金额更上升至3.08亿元,同时联合国采购项目也首次亮相国际周。此后,政府采购在科博会上的规模一直呈上升势头,政府采购已成为每届科博会的重头戏。
政府采购成为科博会亮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成功组织政府采购专场。政府采购这台戏映亮科博会,同时也令北京经贸领域高层顿生把北京建设为采购中心的想法。在他们看来,科博会就是要搭建一个超大型舞台,使北京成为文化、物流、资金流的中心,此外在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中,要把北京建成采购中心,这其中不但要重视大型企业的采购,更重视国际组织采购和物资采购。
3.总部经济
■热推时间:2003年科博会
■热推背景:24家跨国公司在京设立总部,经济全球化影响日趋明显
“总部经济”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来是在去年第六届科博会上,当时许多听众还尚未完全搞懂这一概念,但这并未妨碍一股“总部经济”热自这届科博会刮起。
“所谓‘总部经济’,就是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聚集,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这是北京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弘在去年科博会上为总部经济下的定义,他当时表示查遍了所有的文献,发现从国际到国内还没有一篇文章和著作谈到过总部经济。
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同观点在论坛上响起,有专家提醒说,总部经济这一概念本身并不具生产力,否则号称总部之都的新加坡则应发展最快,但事实并非如此,应该说区域经济的成功靠的是适宜的环境与政策、富有生命力的创新企业与产品。
争论使得总部经济这个概念的内涵更加清晰,争论使得这个概念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但无论如何,事实上总部经济正在影响着中国这一经济体,北京总部经济已初见端倪,截至2003年7月在北京设立地区总部的跨国公司就有24家,在上海设立跨国公司总部有41家之多。
4.标准经济
■热推时间:2003年第6届科博会
■热推背景:中国企业近年连续在海外遭遇技术贸易壁垒
几乎是风险投资历史的再版,标准经济的提法在去年科博会上走红,与近两三年来中国企业连续在海外遭遇知识产权官司有关。
“三流企业卖力气,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规则-标准认证。”这句精彩的总结在去年科博会上被多次引用。
中国企业重新审视“标准”,开始重视标准经济的背后是他们在走向海外的路上形势严峻。最近几年,先是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公司要求国内电视企业缴纳专利费,随后又有公司要求华为、大唐电信、南京钢铁等企业支付高额的知识产权许可费。
“知识产权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一个企业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它拥有财富的多少和竞争实力的强弱。”这是科博会上一位专家在大声呼吁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她认为发达国家大公司通过专利的方式追求知识产权保护的最大利益,而国内企业还不太了解其中的游戏规则。
标准经济在去年科博会上满载而归,大家共同认知的一个观点是:标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而这一时代的特征是:一是标准的运用;二是围绕标准形成独立的产业;三是标准运用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杠杆。
5.海外上市
■热推时间:2001年第4届科博会
■热推背景:全球证交所巨头主动登门,推荐海外上市秘诀
“求你了,来我们所上市吧!”———这是世界主要证券交易所在2001年科博会上发出的呼声。
国内未曾有过任何一次会议像科博会那样,能一次吸引世界各大主要证券交易所同时前来争抢中国企业。中国企业通过与这些证券业巨头面对面的脑力碰撞,对海外上市这条融资之路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除了国内熟悉的NASDAQ、香港创业板,包括美国证交所、伦敦证交所、新加坡证交所、加拿大证交所等各大机构的到来,使得更多的企业通过科博会开始真正了解海外上市的诀窍所在,这一切很可能为它们日后的上市省下一大笔金钱与时间。例如伦敦证交所的总裁就曾建议中国的科技公司不要光看总的数字,还要看哪一部分资金是真有兴趣投资于国际股市的,特别是一些国际的科技公司。加拿大的一位专家曾指出,纳斯达克虽好,但在这里的公司有几家符合纳斯达克的要求,在今天没有出现中国创业板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应该关注到其他资本市场上市的可行性。
“除了现场讲解上市规则和条件,这些金融巨头们在科博会上还紧密联系国内券商推广市场,并直接与上市企业交流洽谈。”一位中国企业家谈到交易所巨头们参与科博会时认为其中特别应指出的一点是,证交所巨头们的主动上门令中国企业不再觉得海外上市是遥不可及。
6.数字北京
■热推时间:2001年第4届科博会
■热推背景:2008年奥运申办成功确立北京信息化发展战略
“数字北京”,2001年科博会上就曾被热烈讨论过的新概念,但它随数字奥运这一概念而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清晰,从而成为近几届科博会的一个热门话题。
资料显示,北京将首都信息化列为面向21世纪和信息社会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之一,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数字北京”的目标。
庞大的首都信息化目标曾被具体描述为首都宽带建设等多种具体计划,但这一切都不如2001年以来科博会上的一系列数字信息化论坛和展示更能给人以直观的感受,更能让人容易理解“数字北京”这一概念。
2003年科博会上一场有关“数字奥运”让参会观众初步领略到了未来的“数字北京”是个什么样子———“可以在家中的信息终端随意选择观看任何赛事,而不需要只盯着电视。网络产品的万兆网络骨干和千兆到终端的方案使节目传输质量如在现场;可以通过网络点播以往的比赛录像,而不必等待电视台的播出时间;可以在收看赛事的同时随时调出运动员的背景资料,而不必等待解说。”
而在展场之外,从诺基亚董事长奥利拉到爱立信总裁柯德川,跨国公司的巨头们则向政府官员献言献策,不断阐述他们的观点———“优先移动通信业是北京经济深度调整的‘增长引擎’”、“北京应发展成为发达的电子商务中心”等等。科博会将首都信息化这个重要的战略目标推到了台前,同时也让它变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令人注目。
7.孵化器
■热推时间:2001年第4届科博会
■热推背景:首都创业孵化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
通俗地讲,企业孵化器就是为各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奇思异想提供现实舞台的组织。在历届科博会上,呼吁加强企业孵化器建设都是一个重点题目。
孵化器走红科博会,但实际上它来到中国的时间并不长。1987年,第一个企业孵化器在武汉建立,而北京建立孵化器的时间则要晚些。
孵化器在北京科博会成为一个重点题目与近几年来这一新事物在北京的快速发展分不开。资料显示,到2002年,首都创业孵化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全市已建立各类孵化器47家,数量超过全国总数的15%,孵化面积达46万平方米,在孵高科技企业及项目达到1100个。
“高科技的孵化器”———在第五届北京科博会上有人以这样一个词语来定义北京,可谓是一语中的。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每一届科博会上举办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论坛”都吸引了大量国内高科技领域人士的注意。资料显示,北京这个“高科技孵化器”的打造对推动北京高科技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北京这个大孵化器正孕育出一个红红火火的高科技产业,目前北京工业完成的增加值中,有三成来自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平均每月为北京贡献20亿元以上的增加值。
8.电子政府
■热推时间:2001年第4届科博会
■热推背景:国内各级政府全面实施“电子政务”带来巨大商机
电子政府,也可称之为政务电子化,它现在已为业内外所熟悉,但在2002年第五届科博会举办“中国首届电子政府———公共管理论坛”的时候,多数人对它还很陌生。
“电子政府不但会引发中国政府管理模式的大变革,也将形成一个大产业。”这是这次论坛上一位专家作出的论断。他的理由是,中国政府系统共分5级,拥有庞大的政府系统,中国各级政府在全面实施“电子政务”时,将为IT产业及相关产业提供巨大商机。3年来IT业的发展证明,电子政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年产值几十亿元的热门产业。
与会者有这样一个共识并在随后产生广泛影响,那就是当商务电子化或电子商务变得更加普及和不断深入的时候,政务的电子化或电子政府也就自然成为社会对政务改革的必然要求,成为全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环节和中心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