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周——北京给世界的名片
2000年05年15日 《北京晨报》刘书
名片上印有沉甸甸的收获本届“国际周”,收获喜人,各方人士都满载而归。据不完全统计,本届“国际周”签署的国内外合资合作、技术贸易、产品贸易等合同、协议、意向总计60.23亿美元,是上届的近10倍。其中外埠占42%,北京占58%。
“国际周”上的经贸洽谈被称为最务实的活动。记者在每场论坛上看到的经贸洽谈会场的气氛都十分热烈,有些场次 “人满为患”,不得不临时增加面积。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和国内近300家企业,共4000多人进行了对口洽谈。第一天就达成了100多个项目,大批采购、进口项目一个接一个推出。
北京挺高兴:仅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预计总投资100亿元人民币的星网(国际)工业园在“国际周”上签约奠基。项目总额中,北京占了58%。
国际公司更兴奋:谈妥了3个项目的美国汉博公司董事长克瑞斯汀-汉博,竟然因此将办公室搬到了北京,将全家也迁了过来,打算在北京长期扎根了。
西部也获益良多:仅甘肃酒泉代表团,就在“国际周”上谈成了27个项目,金额11.49亿元人民币。
海外华人代表团简直是没想到:仅由26名博士、博士后组成的海外学子代表团,共达成了179个合作项目,意向签约14.43亿美元。
名片上写有北京人拥抱高科技的热情自打“国际周”以来,北京人大有全民皆“高科技”的劲头儿。仅“国际周”东区农展馆的展览,就有20万北京市民参加。农展馆附近一周以来都是北京最热闹的地区,2万平方米的展馆里,每天自开馆到闭馆,都是人潮如织的场景,许多展台前索取资料、咨询洽谈者排起了长队。到5月11日,距开馆还有半小时,馆前即聚起了数千人,不得不提前开馆。西区的电脑节上,冲着电脑、网络、软件新产品新技术来的人,也毫不逊色。由整条街搭建而成的展馆内,常常挤得走不动。这种场面令前来“国际周”的1000多位外宾和国内31个省市的代表团惊讶不已。
展会外,55场专题论坛上,更是座无虚席。从来不愿随便追捧什么的北京人,愿意花上400元听一场“国际周” 论坛。在高技术人才招聘会上,仅第一天就有5000名高新技术人才前来应聘。简直可以说,在“国际周”所有的活动上,都有北京人在争相捧场。
有关“国际周”的电视节目、报纸上的“国际周”专刊,都极大地吸引着北京人,电视论坛收视率极高,散发在展会上的报纸总是被一抢而空。“国际周”成为北京人街谈巷议的话题。他们从“国际周”的论坛上迎接着新观念的冲击:风险投资、二板市场、生命科学、金融保险;他们愿意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切方便;他们迫切想加入到这个产业中来。这种巨大的高科技氛围无疑将为高新技术提供良好环境,催化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名片的未来如何写就“国际周”办得一届比一届好,北京这张名片被绘制得一次比一次精美。这张名片要成为全世界名声最大的名片,应该如何写就?从本届“国际周”的获益之处,可以总结出几点:
第一,高科技含量赋予“国际周”最大魅力。本届“国际周”展会集中展示了一批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的现代通讯、网络、生物医药、环保产业等最新科技产品和成果。几十万人为一睹它们的风采,千里迢迢而来。
第二,国际化程度的“国际周”。中外企业选择了在“国际周”上参展,业界名流大腕争相在“国际周”的论坛上交锋,普通百姓喜欢到“国际周”上开眼,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它提供的广泛沟通、交流的机会。在450个参展企业中,国外企业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共有世界51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了展览,特别是一批世界500强的企业纷纷签项目、推新品。
第三,务实、高效是“国际周”达到项目成交的前提。本届“国际周”将经贸洽谈与论坛、信息发布、投资环境介绍结合起来,通过交流带动交易。让具体的洽谈有的放矢,如在政府采购项目经贸洽谈会上,有专家详细介绍了联合国采购机构的职能和规则,对中国企业进入国际采购市场无疑很有用处,这样就形成了良性的投资循环。
第四,权威性是“国际周”层次高低的重要尺度。“国际周”汇聚了30多位国际政要,100多位世界著名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它们在论坛、市长顾问会上发表的真知灼见,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