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能集团概况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致力于建设一个以电为核心、煤为基础、金融支持、科技引领、产业协同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能源集团。“科技引领”作为公司发展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公司做大做优做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司注册资本200亿元。截至2010年底,公司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海外拥有全资及控股装机容量11343万千瓦, 为电力主业发展服务的煤炭、金融、科技研发、交通运输等产业初具规模,公司在中国发电企业中率先进入世界企业500强,2010年排名由2009年的第425位上升至第313位。
华能集团是我国电源分布最广、业务涉及国家最多的全球化发电集团。2003年12月,华能集团以2.27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OzGen公司50%股权。2008年3月14日,华能集团以31亿美元收购新加坡大士能源公司100%的股权。2009年4月28日,华能集团参与投资的中国在缅甸最大投资规模的水电BOT项目瑞丽江一级水电站全部投产发电。2011年4月11日,华能集团与广东粤电合资的海外国际兴业有限公司以12.32亿美元成功收购美国全球电力公司(InterGen)50%的股权。
华能集团强调科技创新在节能减排及能源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以“敢为人先、敢为人所不能”的创新精神,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电力科技史上创造了许多“第一”:
第一个引进6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及技术——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
第一个建设运营国产6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华能沁北电厂
第一个建设运行国产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华能玉环电厂
第一个配套引进大型脱硫技术和装置——华能珞璜电厂
第一个采用新型“烟塔合一”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华能北京热电厂
第一个建成和商业化运行火电厂二氧化碳捕集装置——华能北京热电厂
第一个建造世界最高的300米级双曲拱坝——华能小湾水电站
二、华能集团的科技创新力量
研发团队和创新平台是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近年来,华能集团加大创新能力建设工作力度,进一步夯实了企业的研发平台;壮大了企业的创新人才队伍,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1. 统筹规划建设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2009年底,华能注册成立了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这是华能集团发展清洁能源技术的重要平台,也是华能集团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2010年,清能院逐步完善了组织机构,其注册地“未来科技城”的建设工作也在逐步推进,将成为华能集团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为华能科技工作的开展提供平台和人才支持。
2. 积极申报和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
2010年,华能集团积极筹备、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成功申报了国家能源局设立的“国家能源煤炭清洁低碳发电技术研发中心”和国家科技部设立的“煤基清洁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两个国家级研发机构的成立和建设,进一步确定了集团公司在煤基清洁低碳发电技术领域国内领先的地位,大幅度提升了公司研发平台水平,为集团公司实现科技引领和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3. 依托产业公司建立专业技术实验室
华能依托系统内的产业公司,与地方政府积极合作,成立了许多企业级别的专业技术实验室。2007年,华能集团与北京市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华能北京CO2捕集与处理实验室”。华能投资3000万元,建设3000吨/年CO2捕集和利用装置。该系统已于2008年7月建成,是国内乃至世界最为先进的燃煤电厂CO2捕集实验平台,能进行长期的工业运行试验。
2008年,华能集团与上海市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华能上海电气温室气体减排研究中心”。华能投资超过1亿元,建立10万吨/年燃煤电厂CO2捕集装置。该系统已于2009年12月建成投运。该系统的建成,使我国具备了该技术从试验系统到商业化应用的试验平台,巩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华能天津绿色煤电实验室”是华能绿色煤电第一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该实验室计划基于250MW IGCC系统,建立10MW的绿色煤电试验系统,包括合成气变换、CO2/H2分离、H2发电、CO2处理等。该实验室的建设筹备工作已于2008年启动,预算投资2亿元。现已完成实验室的总体方案规划。
4. 放眼海外积极引进高层次研发人才
为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归国加入华能,2010年华能集团组织了两次海外引才团,召开了8次座谈会,与超过120位的海外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在麻省理工大学面向麻省理工、哈佛以及波士顿大学近百位学者组织了专题报告,通过多种途径与海外高层次人才进行沟通和接触。目前,已有3位专家入选华能集团海外引才“千人计划”,并有4名候选人于近日参加了国家第六批“千人计划”答辩。
5. 立足企业自主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
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华能设立了三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站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火电机组运行技术、清洁煤发电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电厂自动化技术以及能源战略的发展。已培养多名博士后出站人员,大部分出站研究人员都已在相关领域成为了学术骨干。
近年,华能积极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招收优秀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才,华能的研究院设立了专门的“青年研究基金”,每年投入经费500~1000万元,支持青年学者的研究和培养;研究院还设有人才培训基金,每年安排500万元,资助员工的培训。
截止2011年4月,华能集团共有科技活动人员2055人,研发人员574人,工程技术人员18624人。拥有院士1名,“千人计划”引进人才3人,863重大项目首席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69人,国家能源领域专家组专家1人。
三、华能集团的科技产业化发展
华能的科技力量雄厚,涉及发电行业内各专业领域,即充分依托利用研究院现有的力量,又相对独立运转。发电公司和整个电力行业的需求通过依托研究院,反馈至各专业研究所进行研究,科研成果通过依托单位转化成生产力,建立起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形成一个与生产实际相连接的闭合研究体系。
近年来,华能在科技创新方面继续加大投入,部分领域已具备了产业化的基础。低碳经济时代,必将催生很多新的产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华能集团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在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同时,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速度,开辟企业新的盈利点。我们正在地处北京昌平区的“未来科技城”建设科技园区,区内有研究院,也有产业化基地。
在未来的发展中,华能集团将继续坚持“科技引领”的企业发展战略,积极开展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加强传统能源利用方式的降耗减排,推动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四、华能集团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公司科技产业包括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三个组成部分。科技产业在地域布局上将主要以北京和西安为主要基地,另在其他地区设立一些配套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公司前沿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将以北京为总部,主要依托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及相关的产业化公司,并以未来科技城为基地。
近期,公司正在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点项目,拟在北京或西安推进这项项目的产业化。这些项目简要介绍如下。
1.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及设备(FCS165)
公司于2004年开始着手进行FCS165的研究,分别在玉环电厂、金陵电厂、九台电厂的控制系统试用;目前在秦岭电厂600兆瓦机组进行全厂FCS165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工程示范。此项技术已基本成熟,公司拟在未来科技城实施FCS165产业化项目。
2.低NOx燃烧技术及脱硝催化剂
经过多年的研究试验,西安热工院自主研发的第四代低NOx燃烧技术已经达到了推广应用的阶段,将在新炉设计、老炉改造中推广应用,应用前景广阔;同时,西安热工院研究的脱硝催化剂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已着手在苏州热电厂建设SCR催化剂性能检测实验室,并将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继续开展SCR催化剂研发,包括开发催化剂配方以及催化剂成型工艺,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CR催化剂生产线。近期,公司拟在北京附近收购一家催化剂生产厂,以加速催化剂的研究和应用。
3.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
公司已经建成投运了北京热电厂3000吨/年的CO2捕集装置和上海石洞口电厂12万吨/年的CO2捕集装置,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先进。面对温室气体减排压力,燃煤电厂CO2捕集以及后续的封存和利用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公司拟在该领域加速开展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并加强国际合作,争取让我公司的技术走出国门。
4.两段式干煤粉加压气化炉
依托天津IGCC电站,公司正在进行2000吨/天的“两段式干煤粉加压气化炉”应用示范。该技术目前已有意向性项目共涉及大型气化炉19台,并于2009年3月出口到美国,为我国自主研制的重大装备技术进军美国等发达国家寻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5.烟气脱汞设备
随着我国在燃煤电厂烟气汞污染控制试点工作的展开和我国环保标准的提高,在汞排放领域制定相应标准也是大势所趋。汞排放控制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公司已经在烟气中汞的监测技术、燃烧过程中汞的排放规律、吸附控制技术等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近期,公司正在开发适合中国电厂的烟气脱汞技术,并拟建设两个示范工程。
6.太阳能发电技术
在光伏发电领域,华能集团依托石林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研究大型光伏发电系统的建设、运行、上网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今后的重点是研发和示范新型高效低成本光伏发电技术和储能技术;光热发电领域的研究也在积极展开,将依托华能南山电厂开展光热发电技术研究和工程示范。
7.电袋复合除尘器
西安热工院拥有生产电袋复合除尘器的全套技术,已经具有提供与300兆瓦和600兆瓦机组配套设备的业绩。华能系统内部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并且该技术在外部市场也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8.电站水处理设备
西安热工院拥有向电站提供水处理设备的全套技术,热工院的计量泵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如果通过公司内部市场的支持,在产量提高后可进一步增强其竞争能力。
9.燃料电池及储能电池
公司在燃料电池技术方面已经开展了多年的研发工作。目前已掌握了千瓦级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设计运行技术和全部组件的制备加工工艺,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MCFC技术;掌握了50千瓦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技术,20~50千瓦规模MCFC和100~200千瓦规模PEMFC近期有望实现小规模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