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25日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日前深入到北京、上海、云南的文化市场采访时发现,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文化产业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轻松愉快、价格适中、简便易行的文化消费更受欢迎,品牌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海外市场门槛降低,中国文化“走出去”迎来新契机。这些都给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京、沪、滇一些文化产业专家告诉记者,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文化产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他们不止一人表示:“金融危机之危,文化产业之机”,只要坚定信心,思路对头,应对及时,举措得当,完全可以做到使机遇大于挑战,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超常发展,拉动内需、共克时艰,成为“寒冬”中的暖流。
影响不宜低估
记者发现,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不可低估,主要表现在高端文化消费减少,传统媒体广告锐减,外向型文化加工企业举步维艰。
高端文化消费减少。北京798艺术区与上海M50春明创意园区均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在国际艺术品市场颇有名气。记者近日在此看到,人气明显不如以往,一些画廊已经关门。M50园区总经理金伟东告诉记者,从去年9月份开始,就明显感觉到艺术品销售下降的趋势了,园区内有130多家文化企业入驻,已有4家无法维持而退租。
云南省文化厅长黄峻说, 海外市场消费能力的下降,使国内一些文化产业受到较大影响。《云南映象》、《丽水金沙》是云南旅游演出的品牌项目,但记者现场观看这两个节目时发现,剧场已经不再重现辉煌时一票难求、坐无虚席的盛况,外国观众明显减少。云南省文化厅的统计显示:《云南映象》、《丽水金沙》等演出观众减少了约40%,主要原因是海外旅游团减少较多,导致营业额大幅下滑,其影响超过2008年奥运期间实施的签证管制。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尹明华说,去年第三、四两个季度,纸媒广告收入大幅下滑,传统广告大户如汽车、房地产、大型卖场、金融业、药品及保健品等广告投放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对盈利模式相对单一、广告收入比重过大的传统媒体影响明显。他认为,2009年中国报业的广告收入肯定还会继续下滑,"报纸进入寒冬"。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小文化企业流动资金减少、市场份额小、产品单一、对上下游产业依赖度高的问题更加突出。在影视节目市场,大型企业由于自有资金充足并由银行的有力支持,受到的影响不大,而一些中小型影视公司则出现业务萎缩。在互联网行业,大型门户网站资金充足,有相对固定的盈利模式和用户群,受影响较小,而中小型网站则面临生存危机,大量裁员倒闭。在演艺市场,流动资金少、规模小的剧团、剧场已呈现萎缩趋势。
休闲娱乐市场火爆
在一部分文化企业遭遇"寒流"的同时,记者在京、沪、滇也看到了文化产业市场红火的另一面。
休闲娱乐市场持续火暴。夜幕降临,无论是在北京的什刹海、三里屯,还是上海的新天地、衡山路,或者昆明的苏荷酒吧、丽江的四方街,均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在丽江古城,不少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游客,在酒吧或者咖啡店里一呆就是一天,静静享受难得的清静,放松身心。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韩三平在2月底得知小成本国产电影《疯狂的赛车》票房过亿之后,神情激动,他回忆说,1999年他去韩国,晚上十点,电影院还是人声鼎沸,当时韩三平觉得特别悲壮,因为中国电影没人看。现在,中国电影也像韩国当年一样了。记者问他:"当时有没有想到中国电影也会有今天?"他回答说:"想到了,但没想到有这么好!"
部分网络文化产业同样呈现逆势飞扬。上海盛大公司除了自身主营业务在2008年第四季度逆势增长20%之外,下属的原创网络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2008年收入近亿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盛大公司董事长陈天桥表示,2009年起点中文网预计收入在1.5到2亿之间。
尹韵公说认为,金融危机凸显文化的心理抚慰、精神激励功能,进一步刺激了大众化、娱乐性文化需求。受金融危机影响,人们的生活压力、心理压力增大,更需要精神寄托、心灵慰藉,更需要宣泄情感、释放压力,今后各种轻松愉快、价格适中、简便易行的文化消费将更受欢迎,电影电视、娱乐演出、音像制品、网络游戏等,只要内容适应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艺术上精益求精,消费需求都有可能上升。
打造文化品牌 增强产业竞争力
《印象丽江·雪山篇》在云南丽江海拔3100米号称"世界最高的实景演出场地"演出,记者在这里看到,虽然天气寒冷,但观众热情高涨,一天演三场,仍然有超过九成的上座率。经过3年的品牌营销,《印象丽江·雪山篇》没有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票房收入6700万,赢利3000多万。2009年1、2月份均同比增长200%。丽江玉龙雪山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徐涌涛认为: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经济界有"口红效应"一说,指经济不景气,反而会促进文化消费。但徐涌涛表示,他并不完全认同这句话,"人们收入减少了,对文化消费的选择会更加谨慎,打个比方,有钱的时候他会从南到北玩一趟,现在钱少了,他肯定只会选择精华路线。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品牌显得更加重要。"
无独有偶,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博士生导师贾磊磊与徐涌涛有同样观点。贾磊磊认为,金融危机强化了市场的优胜劣汰效应,有利于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打造出一批中国文化产业的品牌来。历史经验证明,每一次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都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转型的有利契机。金融危机使缺乏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破产倒闭,客观上有利于挤去文化产业泡沫,加快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的重组整合,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目前金融市场缩水、投资成本降低,为一些实力强大的主流媒体、国有文化单位进行战略重组、并购提供了大好时机。
抓住时机,推动行业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优化,加快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步伐。
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难得机遇
东上海国际文化集团的功夫舞台剧《少林武魂》今年1月成功登上美国百老汇,连演24场,场均上座率接近九成;上海城市舞蹈公司打造的《天鹅湖》,正在德国巡演,最近又拿下一笔大订单:将于今年9月踏上长达5年的第二轮欧洲大陆近200场商业巡演的漫漫征程。
上海城市舞蹈公司在宣传、包装、营销《天鹅湖》上突出"来自中国的创意",赢得了国际演出界热烈回应。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天鹅湖》还是得到了海外演出商的青睐。从3年前赴莫斯科展开首场外国演出至今,《天鹅湖》在国外演出场次已达189场,大大超过国内44场的数量,演出总收入已达4300万元。投资方之一的上海西部集团董事长董素铭兴奋地说:金融危机之危,文化产业之机!
董素铭认为,金融危机给中国文化产业提供了"走出去"机遇,国家有关部门要着眼于我国文化的全球战略布局,抓紧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通过出口退税、出口奖励、减少出口单位贷款利息支出等办法,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以海外商演、版权输出、影视剧出口等为重点,精心组织营销活动,努力提高我市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同时,金融危机导致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企业经营困难、低价代售,对外资的限制可能降低,也为我们文化企业并购海外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机遇,国家要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有选择的入股或并购境外优质文化企业。
专家均认为,金融危机增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模式"的认同,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难得机遇。新华文轩出版事业部副总经理黄红杰说,现在不仅是国外,就是国内都出现了《资本论》畅销的现象,无疑值得深思,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欧美等主要西方国家纷纷出手救市,由此引发了关于"自由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孰优孰劣的讨论,西方社会开始反思其机制和运行模式,并对中国发展模式等给予更多关注,这无疑为国家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了难得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