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25日 来源:中关村创意产业网
作为北京高科技区,中关村云集近2万家高科技企业,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型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同我国其他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样,都面临着拥有知识产权却缺乏资金的尴尬。由于专利转化的难度较大,知识产权拥有量的快速增长并未给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现实效益。如何将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加快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的转变,突破融资瓶颈,成为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在这种需求下,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制度应运而生。
支撑无形资产 降低贷款风险
传统的银行质押贷款主要是以有形的实物资产作为质押物,但无论是银行还是知识产权的权利人都认识到,专利、商标和著作权同样是重要的资产,这些无形资产如果能在衡量企业价值时被认可,那么也应能作为有效的质押资产。“知识产权成为社会热点,也引起了银行业的重视,知识产权权利人与银行的接触也开始频繁。”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无形资产评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连城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伍堂认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中存在大量银行难以解决的专业问题,特别是估值风险与法律风险,是制约银行开展业务的关键。”
北京市一直在逐步稳健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作为北京市政府、市知识产权局推进知识产权质押制度的排头兵,对于确实存在困难与风险的专利质押工作,采取了“贴息”的办法:由银行与企业之间进行借贷关系的选择,政府前期不介入,不干预市场运作,在企业获得银行的贷款后再给予贴息支持,这样就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贴息资金使用的风险。2007年6月,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制定了《示范园区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通过实施“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计划,构建中关村专利质押贷款融资服务平台,设立示范园区专利质押贷款贴息专项资金,对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质押贷款予以贴息支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发放力度。同年,北京德通化纤工业有限公司等四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获得了示范园区首批专利质押贷款贴息贷款。
创新拨付方式 避免不良贷款
据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工作人员介绍,推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的目的主要是支持园区企业以知识产权质押方式,特别是以发明专利质押方式向银行贷款。在结合市场推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计划的过程中,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也在不断探索着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在贴息资金的拨付上,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采取了创新的方式,由促进局与银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将贴息资金划入企业在为其提供贷款的银行的专管账户。企业按借款合同的约定如期足额清偿本息、且贷款用途符合借款合同规定的,可凭银行出具的贷款结清凭证办理专管账户解冻手续获得贴息资助。此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保证贴息资金的正确有效使用,同时也降低了银行贷款的风险。
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最初与交通银行在专利权质押贷款方面展开合作,2006年11月,交通银行北京分行推出“展业通”贷款,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2008年10月,交通银行表示,该行北京分行2年来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方面进行了突破性尝试,截至2008年8月底,交通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授信企业37家,共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44笔4.0275亿元,其中,专利权质押贷款5745万元,商标权质押贷款2.433亿元,版权担保贷款1.02亿元。所有到期企业全部还贷,未形成一笔不良贷款。
2008年,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继续开拓此项业务,除交通银行外,新增了与北京银行的合作,与两家银行分别拟订三方协议,贴息范围兼顾专利和商标。据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透露,2008年共有8家企业符合要求,贷款额总计7900万元,贴息资金共100万元,有效地发挥了贴息资金的杠杆效应和示范效应,不仅促进了企业、银行、中介机构与政府之间的合作,而且解决了专利技术转移过程中中试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
整合服务资源 拓宽贷款渠道
据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他们所面对的现实问题是,中关村园区拥有专利的企业还不占多数,通过价值评估达到能用于贷款的专利更少,且作为出质物的知识产权中专利所占比例不大,大部分是商标。银行对于专利、商标的变现处置还有顾虑,更多考虑用反担保的形式进行贷款,在反担保中,知识产权往往与其他出质物一起出质,难以体现其价值。目前,参与质押贷款工作的专业中介机构也不够,只有个别律师事务所和评估事务所参与该业务。
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中关村对园区企业的支持是持续性的,而方式方法还要继续创新。“我们要联系更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用整合政府、银行、中介机构、社团组织服务资源的方式,拓宽企业贷款渠道,使更多的企业能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真正缓解资金压力。”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在中关村园区看来,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依然有着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