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1日 来源:山西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网站
一、文化产业及其投融资市场化问题
文化产业的作用是由其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决定的。过去,我们注重文化的政治和精神属性,却容易忽视文化的经济属性。现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深化对文化的经济属性的认识。一般来说,除了一些公益性的文化生产与经营外,文化产业主要以市场经营性生产为主,它既要服务于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要重视经济效益,实现产品的价值补偿和资产增值。因此,文化产业应摆脱“与市场隔裂”的局面。在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效益评价等方面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和产业价值。
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应从两方面入手:(1)建设文化强省(市),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有资本的支持与推动,但单靠政府的投资是不够的,需要改变由政府单一投资的格局,要改革投融资体制,发展资本市场,吸引和开拓民间资本与境外资本,实现投融资社会化和市场化,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形成政府资本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2)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拓展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市场化。文化产业市场化不等于文化市场化。文化的内涵涉及许多方面。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和需要市场化,如图书、报刊、电影、戏剧、曲艺、花卉、旅游、知识产权等。有些方面难以或不应市场化,如风俗习惯、社会道德、社会信仰等,有些方面不能完全市场化,如教育、体育等。文化产业市场化是另一概念。有些文化能形成产业,有些则形不成产业。能够形成产业的文化才是文化产业,才谈得上文化产业市场化。文化产业的许多方面可以市场化,只有某些公益性的文化产业不应市场化,如图书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文化产业市场化有利于积累资金,形成良性滚动,促进自身的发展。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市场化,主要是从经营和运营方式来讲的,应使其进入和拓宽市场领域,遵守市场规律。原则上应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但是,文化的内容,特别是涉及到意识形态和精神世界的文化内容,不能简单放给市场定夺。文化精神产品应是健康向上的。应兼知识性、娱乐性与思想性于一体。凡属颓废低劣的、封建迷信的、反动没落的东西,就不能靠市场选择取舍,而需要有宏观调控。要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不要把文化经营市场化与文化内容市场化混同起来。与意识形态相关的文化领域,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和相对独立性。
讲资本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或者讲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到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是否一切文化的繁荣发展都以资本的投入为前提?是否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必然成正相关关系?当然,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又不能绝对地理解。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1)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书画的发展,并非与资本的投入、与经济的发展呈正相关的格局。从古到今,文化的发展都有超越经济制约相对独立发展的许多事例,我国古代的大诗人、书法大家、绘画大家,今天是否有人能比得上或能有几人比得上?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比现在落后得多,但当时,诸子百家,群星璨烂,开展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孙子兵法,至今为兵家经典,甚至被应用于当代企业管理。解放前经济落后的旧中国可以出鲁迅、郭沫若、巴金、华罗庚、齐白石这类文化泰斗,经济发展了的新中国有没有或有几人比得上?
(2)文化的某些方面不能超越经济的发展,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教育事业。新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也远远超越旧中国教育的发展,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事业还落后,特别是农村,有些穷困家庭的孩子上不起学。我国大、中学校的入学率也较低。
(3)文化的发展可能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但到一定的程度上则需要有文化的发展与之相适应,最终形成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相互促进。这种情况表现在某些新兴的大中城市,如深圳市,经济发展速度领先于其它地区,但文化事业的发展曾相对滞后,远不如其它地区。近些年来,深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文化的建设,把文化的发展放到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在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同时,使文化的发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现已获得显著的成果,正在向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阔步迈进。我国另一发达地区浙江的温州,近年来经济的崛起是令世人瞩目的,但其前期阶段,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未带来文化的繁荣,企业文化几乎是空白,为追求个体利润最大化,一些企业曾大量生产假冒伪劣商品,严重毁损了温州产品乃至中国产品的整体形象。现在,温州人逐渐形成了品牌意识,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一些品质优良的名牌产品已走出了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企业文化形象得到了较好的提升。不过,温州的整体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相对滞后。前些时我去温州住了几天,温州的学者也谈到这个问题。我还看到温州某些青年的不文明、缺乏文化素质的不良现象,也是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表现。
(4)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并非一定是均衡协调地推进。从历史上看,不同地区的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均衡的,有的会出现此消彼长的变化。例如,山东的齐鲁儒学文化,曾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轴心。但在近代,随着列强侵入山东和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齐鲁文化失去其轴心地位。西晋以前,长江流域的文化和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流域,而在南北朝时代,南方文化又超过北方,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唐以后,黄河流域的经济和文化都落后于长江流域。
总之,文化的内容是多层次性的。有的文化受经济制约的作用大,有的则受经济的制约作用小。受经济制约程度强的某些领域却可以出现杰出的任务和思想。比如,教育的规模与涵盖面大小、医疗卫生事业的规模与涵盖面大小,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但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医学家的出现,又可以超越经济的制约。
三、建设文化强省(市)问题
建设文化强省(市),需要从两个层次上考虑:其一,各个省市的民俗风情、自然景点、人文历史、教育水平等各不相同,因而建设文化强省(市)的内容应有侧重点的不同。可以各显自己的特点,不应和不可能强求一律。其二,建设文化强省强市,是从文化整体着眼的,不能只从文化的某个方面单项推进。因此,建设文化强省(市)要以各地特色为基础,实现整体推进。
建设文化强省(市)是否一定以经济强省(市)为前提?自然,经济强省(市)可以建设文化强省(市)。但经济强省(市),也可能是文化弱省(市),非经济强省(市)也可以建设文化强省(市)。文化具有其特定的独立性。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发展,固然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支持,但自然文化资源如泰山、黄山等的存在是自古形成的,并不依存于特定的经济条件。人文文化的发展是以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文化资源的存在与发展为基础的,不完全依存于特定的经济条件。山西的经济发展和人均GDP处于全国诸省(市)的后列,但可以建设并正在努力建设文化强省。山西省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搞得有声有色,在某些方面已具有领先趋势,并显示了自己的特色,颇有影响。之所以能够如此,得益于两个有利条件:一是山西的文化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很丰富,居全国之冠;二是政府的主导和开拓作用比较强。如平遥古城、绵山风景区的开发,晋中的几家大院的开发,晋商文化的开发,以及最近壁画精品的开发,都是由政府主导开发的。山西文化强省的建设,还得力于具有文化战略眼光的领导带动一批潜心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研究与发展的专家学者的开拓与创新。
建设文化强省,不管经济强省也好,经济弱省也好,因为不是文化领域的单项操作与推进,而是整体操作与推进,包括诸如教育、科技、出版、影视、图书、报刊、文学艺术、戏曲、旅游、展览、博物馆、文化自然资源与历史资源的开发、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发展,等等,就需要有资本的投入,需要发展资本市场,需要有文化产业资本的投融资体制的改革,需要有文化产业的市场 建设文化强省(市),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化层面,而是要通过强化文化建设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共同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文化对经济具有拉动作用,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层次。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和产业关联度较高的新兴产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文化产业作为联系经济和文化的纽带,有助于二者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文化事业与产业还通过提供公益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高和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