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23日 来源:光明网
当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全球经济衰退风险日益增大,我国经济也在遭受着这场“金融风暴”的冲击。为应对危机,中央果断作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战略决策。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应对金融危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摆在突出位置。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爆发金融危机或进入经济困难期的时候,恰恰是其经济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而文化产业作为以创意为核心的新兴朝阳产业,在应对当前金融危机过程中,可以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其一,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由硬驱动向软驱动转化,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增强内在动力。当今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正在步入软驱动替代硬驱动的新阶段。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软实力的主要构成,越来越成为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战略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量。当经济处于困境时,以自然资源、土地、资金等为主导驱动的传统产业,其刚性结构中的脆弱面很快就会显现。从国外的教训来看,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的硬约束,使国内资源和要素价格过快上升,从而大大削弱传统产业的竞争力。而文化产业则主要以智力、知识、技术和文化资源等软性投入为主,金融危机来临时,文化产业虽然也会受到冲击,但其柔性的一面往往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从而帮助其安然度过危机。同时,文化产业所特有的教育和感化功能,可以帮助人们在灰色压抑的经济萧条时期,正确认识和对待困境,抚慰心灵、化解疑虑,凝聚心智、激励斗志,点燃希望、坚定信心,推动全社会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其二,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由产业链的延伸向价值链的提升转化,在应对金融危机中优化发展方式。传统的产业结构按照研发、生产、销售的一般流程形成单向的生产链,各环节之间缺少横向联系,以垂直一体化为特征。这种传统发展模式对危机的适应力很弱,其中一个环节的断裂就可能引发“骨牌效应”,整个流程便可能陷入瘫痪。文化产业打破了这种传统产业链的组织方式,可以同时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生横向的相互融合,并通过价值链的分配来组织生产流程,推动经济发展增加文化含量和技术含量,改进管理模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使发展方式更具竞争力。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就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在战略位置,并将其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价值链的关联效应,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回暖。
其三,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由适应市场需求向创造供给需求转化,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拓展市场空间。文化产业既可以开辟新的需求领域,又可以引导社会消费,拉动内需增长,通过内容供给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心理预期。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从产品的形成和销售,到创意时尚潮流的引领,每个环节都根据受众的需求精心设计,通过产品的创意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潜力,引导消费时尚,形成新的消费市场,同时提升社会品质,促进经济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实现持续增长。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日本政府认识到金融危机不会减少青少年对动画片的热情,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政府和民间双重推动下,日本动漫和电子游戏产业迅速发展,并由此跃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其四,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由资源的一次性利用向多次性利用转化,在应对金融危机中优化产业结构。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多数人都认同“现金为王”,纷纷捂紧了自己的腰包。同时严峻的外部经济环境,对经济结构内部也会直接产生“倒逼”作用,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形成巨大推动力。而文化产业以创意内容为主要生产要素,其产品具有可复制、低成本、高附加值等特性,突破了传统产业资源一次性利用的桎梏,形成了资源多次性利用的新优势。这既为人们的低成本消费提供了一种现实选择,又为企业实现资源的多次性利用、降低边际成本打开了上升空间;既可以彰显文化资源利用的可重复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可以推动其它产业更加注重发挥文化效能,加快节能减排进程,从而构筑起经济发展的多元支撑,建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
其五,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由实现单一效益目标向获得多重效益目标转化,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做到一举多得。文化产业集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于一身、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于一体,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通过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推动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引导其他产业更加注重企业精神和行业价值的塑造,从而获得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其他关联效益。世界银行一份《文化与持续发展:行动主题》的研究报告指出:“文化为当地发展提供新的经济机会,并能加强社会资本和社会凝聚力”。文化产业这种超越一般产业单一经济目标,实现经济、政治、社会以及人自身发展多重效益的特点,正是其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由于文化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的独有功效,使其在经济萧条时具备了逆势而上的显著特点,呈现出比其他产业更加明显的发展优势。它不仅能够直接提高生产总值、增加财政收入,而且能够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增强经济发展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极好切入点,也是当前经济形势下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的重要路径。笔者以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文化产业,应突出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着力推进文化产业自主创新,加快实施数字化引领、结构化升级工程。推进自主创新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也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根本举措。要抓住金融危机为文化产业带来的有利契机,大力引进高新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当前要把实施数字化引领、结构化升级工程作为推进文化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以市场理念为先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积极推进传统文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向多元产业、先进产品、高新技术、现代架构升级,向新的生产模式、供给模式和消费模式扩展,再造业务流程,培育新兴产业业态,推动管理方式创新,拓展和丰富文化产业内涵,实现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二是着力扩大文化内需,加快培育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发展文化产业与当前国家扩大内需的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扩内需不能忽视文化内需。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链上的终端环节,有文化消费才会有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与空间。当前,要把扩大文化内需的重点放在培育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上。积极顺应在当前形势下人们休闲时间增多、寻求精神慰藉的心理需要,加快培育壮大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从而带动文化内需的增长。一方面,抓紧研究当前形势下文化需求的规律和特点,做好内容原创的工作,研发适应需求、成本低廉、内容健康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产业在业态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惠民性文化活动,通过“文化周”、“文化行”、“文化节”、“文化年”等多种形式,倡导和促进影视消费、图书消费、旅游消费等,使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加快成长。
三是着力加大文化投入,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既是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和巩固消费增长点的关键环节。紧紧抓住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国家财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时机,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当前社会资本在应对危机中实施转移的机会,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依托文化资源的特有优势,按照以文“化”产业、以文“兴”产业、以文“融”产业的思路,抓紧谋划推出关联度高、投资风险低、预期效益好的文化产业项目,同时强化项目推介,扩大项目对投资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积极推进项目落地,从土地、税收、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切实保障,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条件,确保项目成为吸引各方投入、聚集生产要素、打造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四是着力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使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更加凸显。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撬动农村消费,做强农村经济,成为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治本之策。此举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同时,也必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农村市场。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要乘势而上、不能缺位。目前当务之急是切实加大城市文化反哺农村文化的力度,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新农村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农村文化的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加快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涉农文化产业可与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挖掘运用农村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做出特色和品位。
五是着力做好文化出口工作,在全球资本市场低位运行中抢占先机。金融危机造成了海外市场的低迷,这为文化产品“走出去”带来了困难,但只要坚持走原创、精品路线,加强策划营销,就能抢占资本市场低位运行中的先机。目前政府部门对文化“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尚显不足,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对外文化贸易的政策扶持体系,在资金补助、税收减免、出口奖励等方面力度也还不够。应当利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文化格局调整的机会,加快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采取有力措施鼓励文化出口,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到境外开展入股、并购等业务,鼓励人民团体、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抢占境外文化市场,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六是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应对金融危机必须走改革创新之路。利用国际金融危机使国外文化资本进入国内步伐减缓而国内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的有利时机,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务求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大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塑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实行全员聘用、竞争上岗、绩效考核,形成富有效率的微观运行机制。大力发展非公文化经济,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联合、兼并、重组,培育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打造我国“文化产业航母”。加快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文化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
(作者系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