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素材 > 新闻背景材料 > 正文
2011年10月27日 来源:文博会官网
2011年11月16日,首届中美文艺论坛将在北京拉开帷幕。此次为期四天的盛会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美国亚洲协会及阿斯彭学会联合主办,旨在加强中美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和理解。活动将在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等北京最具震撼力的地标性建筑内举行。届时诸多享誉全球的文化大腕——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奥斯卡获奖导演乔尔•科恩、《喜福会》等畅销书作家谭恩美、舞蹈家及导演达米恩•沃策尔、作家迈克尔 • 波伦、画家艾瑞克•费舍尔等将来华出席活动并与中国同行进行交流,为中国公众带来一场难得一见的文化盛宴。
2010年,在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支持下,中美两国政府建立了中美人文交流机制,中国国务委员刘延东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定期举行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以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在2011年4月举行的第二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中,刘延东国务委员提出要通过构建官民并举、多方参与的人文交流格局,让两国民众成为人文交流的主体。开展覆盖广泛、重点突出的人文交流活动,使更多各界人士加入到中美友好合作事业中来。本届中美文艺论坛就是在此背景下、秉承推动中美民间文化交流的精神而产生的。论坛得到了中美两国政府的关注与支持,并成为两国人文交流机制的组成部分。
在此次论坛上,中美代表将围绕艺术、文化及人文等方面进行演出和研讨。白天,两国艺术家们将为加深对对方工作的理解和欣赏展开一系列讨论。而每个夜晚论坛都将奉献一道不容错过的文化大餐——其中包括驻华大使骆家辉在美国驻华使馆为论坛主持盛大的开幕晚宴。晚宴将由著名厨师、Chez Panisse 餐厅创始人艾丽丝•沃特斯亲自主理。乔尔•科恩和梅丽尔•斯特里普分别在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电影同行进行的专业交流。马友友及中国音乐家陈雷激和吴彤、舞蹈家查尔斯•莱利“里欧•巴克”联合奉献横跨东西文化、古典流行的音乐会。
作为对此次友好访问的回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计划于2012年组建文艺代表团访问美国,出席第二届中美文艺论坛。
关于亚洲协会
亚洲协会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亚太事务组织,致力于促进美国与亚洲之间的民间交流,增进亚太地区人民、领袖和机构之间的相互了解。亚洲协会的宗旨是增加知识和加强对话,鼓励创造性的表达,并产生跨越艺术、文化、政策、商业、教育等领域的新思路。创立于1956年,亚洲协会总部设于纽约,目前在美国的休斯顿、洛杉矶、旧金山、华盛顿特区、亚太地区的墨尔本、马尼拉、孟买、首尔、香港和上海设有分支机构 。
关于阿斯彭学会
阿斯彭学会具有双重使命:培养价值领导力、鼓励人们采纳那些定义良好社会的理想和观点;以及为核心问题的讨论和行动提供一个中立且平衡的平台。阿斯彭学会通过四种方式完成上述使命:讨论会、全球范围内的青年领袖表彰、政策项目及公开的会议和活动。该学会在华盛顿特区、科罗拉多的阿斯彭、马里兰州的怀伊河东岸以及纽约设有办公室,并拥有覆盖全球的合作伙伴。
关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于1954年,是中国开展民间外交最主要的全国性团体之一。它以增进人民友谊、推动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代表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开展友好交流。各项活动受到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赞助。目前已和世界上148个国家的近500个民间团体和组织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日程
2011年11月16日
18:30 开幕晚宴及餐前招待会
地点:美国驻华使馆
2011年11月17日
9:30 开幕式
地点:国家大剧院花瓣厅
11:00 新闻发布会
地点:国家大剧院新闻发布厅
13:30 专题讨论——《成长在两个世界》
地点:国家大剧院小剧场
15:00 专题讨论——《电影制作中的挑战》
地点:国家大剧院小剧场
19:30 乔尔 • 科恩电影作品展映
地点:国家博物馆多功能厅
2011年11月18日
9:00 专题讨论——《食品文化:关于食品与可持续性的思考》
地点:国家大剧院小剧场
10:45 专题讨论——《文化与商业:艺术和市场的关系》
地点:国家大剧院小剧场
13:30 专题讨论——《叙事的力量:用摄影、电影和印刷品报道世界》
地点:国家大剧院小剧场
15:00 专题讨论——《电影与表演:演员的视角》
地点: 国家大剧院小剧场
18:30 音乐会
地点:国家大剧院音乐厅
2011年11月19日
19:30 梅丽尔 • 斯特里普电影作品展映
地点:国家博物馆多功能厅
与会主要嘉宾
艾丽丝·沃特斯 Alice Waters
厨师,作家,Chez Panisse 餐厅和食用校园项目的创始人,倡导“采用有机食材、当季使用、本地种植”的烹饪哲学的先锋。
1971年,艾丽丝·沃特斯在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开设了Chez Panisse餐厅,为顾客提供由当地有机食材制作的加州风味的菜肴。在其经营下,该餐厅的声望日益提高,2001年被美国《美食》杂志评为美国最佳餐厅。近年来,美国《餐厅》杂志多次将该餐厅评为世界50个最佳餐厅之一,法国《米其林美食指南》给予该餐厅一星的评价。艾丽丝·沃特斯本人1986年被法国美食杂志评为世界十佳厨师之一。
艾丽丝·沃特斯被称为过去50年里美国餐饮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也是有机食物运动最引人注目的支持者之一,倡导有机食品已经40余年!她认为食用没有除草剂和杀虫剂的有机食物既对食物本身的口感也对环境和本地社区的健康至关重要。
除了经营餐厅外,艾丽丝·沃特斯著有多本专著,推广有机食物和健康饮食。她还积极倡导为学校提供有机、健康的餐饮,为此1995年在加州伯克利马丁路德金中学创立了“可以吃的校园”项目;在全国范围内,艾丽丝·沃特斯是学校午餐改革和人人都能吃上健康有机食物的公共政策代言人,其有机健康食物运动的深远影响可以从奥巴马总统夫人在白宫内开设菜园种植有机蔬菜窥见一斑!
谭恩美 Amy Tan
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
谭恩美出生于美国的一个华裔移民家庭。1987年,她根据外婆和母亲的经历,写成了小说 《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并于1989年出版该书。该书一出版就大获成功,连续40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销量达到500万册,并获得了“全美图书奖”等一系列文学大奖,奠定了她在文学界的声誉。随后,她还出版了多部畅销小说、一部回忆录、以及两部儿童读物。她的作品已被翻译成35种语言。谭恩美女士还担任了由她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喜福会》的联合编剧和联合制作人,以及由她另一部小说《接骨师之女》所改编的歌剧的编剧。此外,她还担任《傻瓜猫》剧组的 创意顾问,该少儿节目由PBS电视台出品并获艾美奖提名。
主要作品:
小说类
《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1989)
《灶神之妻》(The Kitchen God's Wife,1991)
《百种神秘感觉》(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1995) ,又译《灵感女孩》
《接骨师之女》(Thee Bonesetter's Daughter (2001)
《沉没之鱼》(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2005)
儿童文学类
《月亮夫人》(The Moon Lady,1992)
《中国暹罗猫》(Sagwa, the Chinese Siamese Cat,1994)
非小说类
《事与愿违》(The Opposite of Fate: A Book of Musings,2003) ,又译《命运的逆反》、《命运的反面》
《中年心腹话》(Mid-Life Confidential: The Rock Bottom Remainders Tour America With Three Cords and an Attitude (with Dave Barry, Stephen King, Tabitha King, Barbara Kingsolver,1994)
《母亲》Mother (with Maya Angelou, Mary Higgins Clark) (1996)
查尔斯·莱利 “里欧·巴克” Charles”Lil Buck” Riley
舞蹈家。
里欧·巴克早年在美国孟菲斯新芭蕾舞团合奏学校学习和表演,以高超的“孟菲斯舞步”技巧著称。他曾编排并出演了女歌手加奈儿·梦奈的格莱美提名音乐录影带《走钢丝》,还曾出现在众多电视节目当中,包括真人秀节目《与星共舞》以及著名脱口秀节目《艾伦·德杰尼勒斯秀》。2011年4月间, 在维尔国际舞蹈节总监达米恩·沃策尔的安排下,里欧·巴克两度同大提琴家马友友进行了合作。
达米恩·沃策尔 Damian Woetzel
舞蹈家、舞蹈音乐剧出品人及导演、阿斯彭学会艺术项目主任。
达米恩·沃策尔曾是纽约城市芭蕾舞团首席芭蕾舞演员。自2006年以来一直担任维尔夏季国际舞蹈节艺术总监。2010年6月,他与马友友合作发起“联结丝绸之路”项目。他执导了由450名6年级学生组成的“丝绸之路”演奏团在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年终演出。2011年4月,沃策尔又与马友友、查尔斯”-巴克”莱利及“丝绸之路”演奏团一起在洛杉矶组织了“艺术碰撞”活动,参与者包括来自洛杉矶联合学区的100多名小学生。
他曾获得圣高雅拉新舞蹈奖(Choo San Goh award for new choreography)。目前还担任肯尼迪中心荣誉艺术委员会委员以及阿斯泰尔奖项(Astaire Awards)评委、优雅公主奖(Princess Grace Awards)评审、奈特基金会国家艺术顾问委员会成员。2009年11月,奥巴马总统提名其担任总统艺术与人文艺术学科顾问委员会委员。
大卫·范宁 David Fanning
电视制片人。
大卫·范宁自1983年起担任美国公共广播电视网(PBS)纪录片节目《前线》 (Frontline)的制片人。2010年,在播出28季剧集及530多部影片之后,该节目仍是美国电视史上最具投资潜力和影响力的长篇纪录片系列剧集。该系列节目几乎赢得了广播新闻类所有重要奖项,包括45次艾美奖, 23次哥伦比亚大学奖,13次皮博迪奖(受奖者为在增进国际了解、帮助青年、教育、新闻记录、娱乐等方面成就突出的电台和电视台),10次罗伯特·肯尼迪新闻奖。《前线》节目也因其在全球电视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于1990年与1996年两次被授予哥伦比亚大学最高奖项——黄金指挥棒奖。2002年,该节目凭借长达7小时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后有关恐怖主义根源及影响的纪录片系列报道,史无前例地第三次获得了“黄金指挥棒奖”。2003年,《前线》节目与纽约时报共同投资拍摄《危险的生意——铁管铸造行业》,获得了普利策奖公共服务奖。
1970年,大卫·范宁作为一名年轻记者,在其家乡南非开始了他的纪录片摄制生涯。1973年,他来到美国,开始为加州KOCE公共电视台制作和执导纪录片。1982年,他与托马斯联合制作的纪录片获得了艾美奖最佳调查纪录片奖。之后,他迁至波士顿为“波士顿公共电视台”工作。他在那里创作了国际系列纪录片《世界》,该片为他后来创办《前线》系列片奠定了基础。
艾瑞克·费舍尔 Eric Fischl
画家、雕塑家
艾瑞克·费舍尔是当代较有影响力的人物肖像画家,其作品为许多著名美术馆、博物馆和画廊收藏。费舍尔目前担任大型跨媒体艺术巡展——《美国:此时此地》(America: Now and Here)的创始人、主席以及首席策展人。该展览旨在通过艺术在全国范围点燃对于“美国身份”的新讨论。
费舍尔是美国艺术和文学院和美国艺术和科学院两院院士。
乔尔·科恩 Joel Coen
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
乔尔•科恩是美国著名电影导演、编剧和制片人。由于其电影作品均与其弟伊桑·科恩合作,故二人被称为“科恩兄弟”。
1984年,科恩兄弟完成了首部电影《血迷宫》。影片获得第一届桑丹斯电影节最佳影片。1991年,二人执导的《巴顿芬克》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和最佳导演奖,科恩兄弟由此跻身世界知名导演行列。1996年,电影《冰血暴》又为科恩兄弟赢得了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乔尔•科恩的夫人弗朗西丝·麦克多曼德还以在此片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 2008年,科恩兄弟凭借电影《老有所依》一举囊括奥斯卡五项大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和最佳改编剧本。2010年,二人执导的《大地惊雷》获得了十项奥斯卡奖提名,但最终未能得奖。
科恩兄弟是当今美国最为知名的独立电影制片人。二人作品带有魔幻色彩的黑色风格、与好莱坞娱乐片截然不同的叙事手法、夸张变形的人物和情节,营造了一个独具魅力的个人影像世界,与好莱坞主流电影有着很大的区别。
朱迪斯·贝尔泽 Judith Belzer
画家。
朱迪斯·贝尔泽先后就读于本宁顿学院和伯纳德学学习文学,并于1979年以荣誉优等生的身份毕业。在1980到1981年间她就读于纽约美术学 院(New York Studio School),从此她将热情投身于绘画创作中。她的绘画往往介于在抽象和表象之间,表达与寻求自然形成与人为构成的两个不同环境间共通的规律。 贝尔泽的绘画作品经常在全球各国进行展出。
马克·丹纳 Mark Danner
非虚构类作品作家。
马克·丹纳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后进入《纽约书评》,开始了记者和作家生涯。在过去的25年中,他出版和发表了大量侧重于政治与外交事务的著作与新闻报道。包括《纽约客》在内的众多报刊杂志都曾发表过丹纳对中美洲、海地、巴尔干、伊拉克以及中东局势的报道。丹纳目前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巴德学院任教。丹纳于1999年入选麦克·阿瑟基金会学者。
招颖思 Melissa Chiu
美国亚洲协会美术馆馆长。
招颖思出生于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的达尔文市,在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获得艺术学学士学位,在新南威尔士大学美术学院获得艺术管理硕士学位,而后又于西悉尼大学进修并获得了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海外地区的中国当代艺术。作为美国亚洲协会美术馆馆长及亚洲协会全球艺术项目副总裁,她策划了多次重要的艺术展览。她对中国和亚洲当代艺术有深入研究,著有多部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专著。
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演员。
梅丽尔•斯特里普是当今美国影坛最具才华、最受尊敬的女演员。她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获硕士学位。1977年出演首部影片《茱莉亚》,两年后就凭借第二部作品《猎鹿人》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提名。1980年,在其从影仅三年后,她就通过在电影《克莱默夫妇》中的精彩表演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1983年,她又以《苏菲的选择》一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从1979年首获奥斯卡奖提名以来,斯特里普先后16次获得提名,两次得奖;此外,她还获得过25次美国电影金球奖提名,7次得奖。这些纪录在美国电影史上至今无人能及。2004年,她被美国电影学院授予终身成就奖。40年来,梅丽尔·斯特里普生动刻画了众多类型迥异的角色,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从戏剧舞台到影视屏幕的转型之路。她百变的形象充分证明了她游刃有余的角色驾驭能力和蓬勃的创造力。
苏珊·梅塞拉斯 Susan Meiselas
摄影家。
苏珊·梅塞拉斯是一位纪实摄影师,1976年起成为马格南图片社成员。梅塞拉斯的摄影作品被广泛出版,并获得过众多奖项。她最近联合策划的《冰+煤》摄影展现正在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展出。梅塞拉斯女士同时还是马格南基金会的主席和创始人之一。该基金会于2007年成立,旨在出版、发行和保存那些深刻的纪实摄影作品。
马友友 Yo-Yo Ma
大提琴演奏家。
马友友出生于巴黎,4岁起学习钢琴和大提琴,8岁即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登台演出,14岁开始独奏生涯,与世界各大著名交响乐团和指挥均有多次合作演出,先后出版了75张音乐风格多样的专辑,15次获得美国音乐最高奖格莱美奖。
他不仅在古典音乐领域造诣深厚,而且致力于对各国民族音乐的发掘和创新,横跨多种音乐领域,力求通过音乐来跨越国家、民族、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和距离。由他发起的“联结丝路”计划旨在促进对古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艺术和人文传统的研究和学习。
马友友毕业于哈佛大学,获人类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哈佛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迈克尔·波伦 Michael Pollan
迈克尔·波伦是《饮食规则》、《食物无罪》、《杂食者的困惑》和《植物的欲望 》等六本《纽约时报》畅销书的作者。波伦不仅是《纽约时报》的长期撰稿人,还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学院担任奈特教授。2010年他入选《时代》杂志评选的“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
《杂食动物的困惑》,台湾翻译版本的书名为《到底要吃什么》。该书记述了人类社会获取食物的四种基本方式:目前盛行的工业化农业体系,大型有机农业运作,本地自给自足的小农场,狩猎采集。迈克尔·波伦对每一种获取食物的方式都进行了跟踪调查,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自然界的规律与人类工业社会的规律之间有着根本的矛盾,并指出我们的饮食习惯应当体现我们与自然界最深切的联系与互动,而工业化食物链搞混了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生态联系与关联。这本书出版当年即2006年,《纽约时报》将其列为当年5本最佳非小说类著作之一。
在2008年出版的《捍卫食物》一书中,迈克尔·波伦探索了所谓“营养主义”与西方饮食习惯的关系,重点放在20世纪末期科学界所给出的饮食建议。他认为,脂肪和膳食胆固醇的摄取并不会导致冠心病的高发率,将食物简化为营养成分来进行研究是一种有缺陷的例证模式。他质疑那种吃是为了健康的观点,并指出这种态度并不具有普遍性,那些生活在视食物为享受、认为食物体现个性和社会性的文化中的人倒更加健康。书中大多数篇幅是在阐述开篇三句话的含义:“要吃食物。不要太多。植物为主”。他坚持认为现在美国人在超市、快餐店以及餐馆中购买的大多实际上不是食物,而是类似食物的东西,一个实用的秘诀是只吃那些自己祖母那一代认为是食物的东西!
迈克尔·波伦还是2008年发行的纪录片Food Inc(食品公司)的顾问和主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