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年前,科技园区多在城市之外。现在有一种新趋势,科技园离城市越来越近,会吸引更多的公司,激发更多创新想法。
—— 世界科技园区协会总干事路易斯•桑
“中关村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际祥介绍,1988年,海淀园的前身——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诞生。整个试验区犹如一个大“圈”,里面又相继发展了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清华科技园、北大科技园、永丰产业基地、生命科技园等,俨然是大“圈”里的小“圈”,“圈”内是高科技密集发展的地方,“圈”外则仍然是一些传统产业。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标是2020年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09年4月,北京市批复在海淀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获批后,海淀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北京市的精神,成立了核心区领导小组,调整优化管理体制,编制完成核心区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启动了七大类30项重点建设任务,重点对海淀北部地区规划和开发建设体制进行了调整。按照用地节约、产业集群、设施配套、生态良好、城乡一体的要求,着力打造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集约规划40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力争3年内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用地开发,5年内完成规划任务。届时,海淀北部地区年产值将超过万亿元。
“随着园区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越来越大,海淀园逐渐与所在地区融合在一起,成为这个地区的主体或者中心,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体产业或者是中心性产业,整个地区的其它产业都是为这个产业的发展服务。”王际祥说。
北京市海淀区委副书记、海淀区区长林抚生认为,创新城区已经成为全球区域创新模式转型的新方向,新一轮的城市创新竞争已经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从城市的创新园区到创新型的城市,不仅是城市建设思维方式的转换,也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一次变革。
海淀区就是核心区,核心区就是海淀区——这是海淀当前的发展思路。
下一步,海淀将促进功能区和行政区高度融合,服务区域创新。“我们要统筹兼顾各种资源的开发,提升资源转换的效率和能力,高起点高标准做好统筹规划,特别是将区域的战略发展、产业发展和空间发展纳入一个综合框架中,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地进行整体策划,借全球知识加快推进创新园区建设,为实现创新型城区的目标奠定基础。”林抚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