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业板让境外同行刮目相看。多位境外资本市场的代表不约而同表示,境外资本市场是中国创业板的有益补充,是一条“分洪渠道”。境外资本市场的制度、经验和教训也有助于促进中国创业板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使其更具朝气和活力。
本报记者 赵策报道
已经正式运行200余天的中国创业板给国内资本市场带来了惊喜,也让境外同行刮目相看。日前,在第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中国金融高峰会上,参会的境外资本市场代表不约而同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境外资本市场是中国创业板的有益补充,是一条“分洪渠道”。
对于中国创业板来说,这些境外资本市场究竟是“大灰狼”还是“鲶鱼”,有待继续观察。
200多天的喜和忧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创业板在诞生以来的200多天中,既给市场带来了几多惊喜,也带来了一些担忧。
首先,中国创业板的发展速度很快。截至5月24日,已有82家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交易,上市速度不仅超过了中小企业板,也超过了香港创业板。从1999年11月至今,香港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为174家。
其次,中国创业板市场成为创投退出的主战场。截至5月24日,已上市和已过会的创业板企业共88家,其中有创投支持的企业数量为51 家,占整个创业板企业总量的58%。
第三,中国创业板市场极大地激发了创业者的创业激情。创业板每天都在讲述新的财富神话,其巨大的财富效应将激励企业家的创业激情。
与此同时,中国创业板也出现了一些令业内人士担忧的现象,如高市盈率问题。截至5月24日,中国创业板市场的平均市盈率为64.3倍,远高于美国纳斯达克市场、香港创业板市场的平均估值,也高于中小企业板市场的估值水平。高市盈率依赖企业的高成长性,而从创业板首批28家上市公司的年报看,其表现与投资者的预期尚有不小的差距。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刘新华在第十三届科博会中国金融高峰会的开幕式上再次明确了中国创业板发展的方向。刘新华表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产业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路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将成为引领全球经济的新增长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继续鼓励和支持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通过拓展和丰富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方式、路径和渠道,推动各类创新资源与资本市场有效融合,落实好创业板服务自主创新的功能定位,培育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场外市场发展路径,并积极研究不同层次市场间的转板机制,逐步形成有序的资本市场体系。
创业板的“分洪渠道”
纽约泛欧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以及德意志交易所,这些市场对中国的科技企业来说并不陌生,一大批国内科技企业正活跃在这些市场,并且表现突出。
此前,中国创业板尚未推出,到境外资本市场上市曾经是很多国内科技企业仅有的选择。然而,眼下情况已大不相同,这些境外资本市场的代表普遍表示,“境外资本市场将是中国创业板市场的有益补充”。
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北京代表处代表苏鹏介绍,目前在纽约泛欧交易所上市的中国企业超过55 家,除去18家传统大型国有企业,如中石油、中国移动以及中国联通外,余下的都是中国的民营企业。
在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同样有不少中国企业,他们的表现还很优秀。伦敦证券交易所亚太区总裁祝晓健介绍,目前在英国另类投资市场(AIM)上市的中国企业的指数要比AIM自身的指数高16%,而且这些企业今年1-4月的增长都在55%以上。
“我们来中国只是给中国的中小企业提供一个辅助的融资渠道。也就是说,中国有近百万家可以上市的企业,就算中国的资本市场每年有4000家企业上市,也要等200 年这些企业才能全部进入资本市场,所有等不了200年的中小企业可以到德国上市。”德意志交易所集团北京代表处代表毋剑虹说,2007年至今,已经有20家中国企业在德交所上市,德交所会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一个非常好的“分洪渠道”,为中国的中小企业提供一个低成本、快速上市的场所。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台湾地区的资本市场也向大陆的科技企业抛出橄榄枝。“大陆和台湾同根同宗,台湾的资本市场不仅能给大陆的资本市场提供借鉴,同时也是大陆企业一个很好的上市渠道。”为吸引大陆企业到台湾上市,台湾宝来金融集团副总裁黄齐元大打亲情牌,“目前科技企业要在大陆创业板市场上市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一些企业往往会选择欧美资本市场,但很多专家认为,这些企业到欧美上市存在语言和文化等各方面的障碍,如果到台湾上市就没有这些问题,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
黄齐元表示,台湾的资本市场非常适合中小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以及科技企业融资。台湾的游资非常充沛,而且很多投资人本身就是成功的创业家,他们对于高科技产品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科技企业在台湾的资本市场上市是有优势的,虽然大陆的创业板非常活跃,但是想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太多了”。
期待“鲶鱼效应”
在境外资本市场的代表看来,支撑他们与中国创业板市场竞争的,除了海外投资者青睐“中国概念”外,还有境外资本市场的制度成熟、融资成本低等优势,尤其相对于中国创业板来说,科技企业在海外上市的时间成本显然要低很多。
苏鹏表示,中国科技企业上市的首选是国内资本市场,但一些高科技企业可能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更容易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如互联网公司、清洁技术公司等,这些都有先例可循。
此外,境外资本市场制度规范、融资成本低也被这些代表反复提及。
祝晓健介绍,企业在伦敦证交所上市的时间大概是4-6个月,整个上市的前期费用是100万美元左右,除融资额的3%-5%要给券商做承销费用外,上市后的再融资不再收费,年费则固定在6000美元左右。
在德交所上市的成本显然更低。毋剑虹表示,德交所隶属德国联邦财政部,政府每年拨给预算,对于上市企业的收费实际上类似行政办公费,企业上市成本非常低廉,交易所收的费用从1500-5500欧元不等,收费标准是相关法律硬性规定的,“而英美交易所的上市费用动辄10万欧元以上”。
维迪阿公司合伙人龙跃林表示,目前看来,境外资本市场在中国还有很多市场空间,他们对中国企业的上市是一种补充,也有一定的优势。一是风险成本低,因为境外资本市场不是审批制,“只要获得投资人的认可,投资人愿意买你的股票,你就可以上市”。二是财务成本低,而且非常透明。三是时间成本低,在境外尤其是欧洲的几个市场快则4个月就能完成上市,在中国资本市场企业还需要辅导期,有的2-3年才能上市。
毋剑虹表示:“全球创业板成功的案例不多,很大原因在于保荐机构和投资人初期对企业的发展期望过高。许多国家的创业板开板后,保荐人盲目抬高投资人对上市企业的发展预期,导致投资人给出过高报价。随后在经济危机和网络泡沫的带动下,这些企业的经营开始出现困难,市场预估的上市企业每年连续30%以上的业绩增速并没有出现,许多企业被迫退市,这是中国创业板需要注意的”。在毋剑虹看来,中国创业板市场应该借鉴境外资本市场的经验和教训,建立严格的保荐制度。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创业板是全新的,境外资本市场的制度、经验和教训有助于促进中国创业板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使其更具朝气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