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文博会)官方网站名称 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文博会)官方网站名称
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文博会)官方网站

主展场:国家会议中心前广场 2020年9月上旬     | 详细时间 | 交通路线

English

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文博会)官方网站徽标 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文博会)官方网站徽标

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2012年 > 正文

见证文化产业的大平台与小企业

——第七届北京文博会观察

分享到: 2012年12月28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7

观众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联展区参观   本报记者 陈曦 摄

林楠

今年的北京文博会来得比往年要晚一些,但也正因为将举办时间推后到了12月,这届文博会也就成为了党的十八大之后召开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文化产业展会。在12月19日至23日这段时间里,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企业和创意人才汇聚北京,展示和交流这一最具活力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

数字显示,本届文博会保持了一如既往的活力。展会举办期间,共有100多万人次参与了各种活动,其中文博会主展场4天接待各界观众21万人次;50多场项目推介交易签约活动吸引了海内外1万多名客商到会洽谈交易。据不完全统计,签署协议和达成交易总金额1089.53亿元,比上届增长38.5%。

但在数字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本届文博会呈现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最新动向。这些最新动向可能现在还只在细微之处体现,却是文化产业发展正在发生质变的明显例证,也从一定角度上预示了产业今后的发展路径。而这些,或许才是一个综合性文化产业展会最具有价值的功能。

迈入实质性增长阶段

尽管文化产业在我国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而且已经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但毋庸讳言的是,虽然增长迅速,但文化产业的经济表现并不抢眼,其表现就是很多人在谈论文化产业的规模和速度指标,但是对利税等衡量产业发展质量的指标却很少关注。另一个表现则是,对文化产业的整体关注较多,但是具体到文化产品,则可以用来举例的很少。这些都说明,文化产业的发展还缺少实质性进展。

但令人欣喜的是,在本届北京文博会上,一些好的迹象正在出现。根据组委会发布的信息,本届文博会签约、成交的一大特点就是原创的内容文化产品成交大幅增加,包括广播影视节目、网络游戏、动漫、出版发行、版权贸易、设计创意等产品在内的签约、成交额比上届增长143%,显示出了内容文化产品在生产和流通两个向度上的增长势头。

与此同时,在一些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文化产业在实现收入和上缴利税方面也有了较为亮眼的表现,比如北京市朝阳区就通过此次文博会对外发布了该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数据:在规模和增速等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朝阳区规模以上文创企业年收入预计突破2100亿元,是2005年的近4倍;预计将实现区级财政收入80亿元,是2005年的3.5倍。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经过近几年发展的铺垫,在一些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完全有条件进入实质性增长阶段,也就是说作为一项具有较高经济产出的产业来运转。

大平台的特点

作为一项战略性产业,文化产业在受到重视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某些“跑马圈地”和“好大喜功”式发展的最好由头,这让“大”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更大的产业园区和动辄几十亿元的项目,让文化产业在发展之初就有了脱离实体经济而转向泡沫式发展的担忧。

在本届文博会上,签约的大项目仍然很多,但可喜之处在于,与以往简单“圈地”式的园区式项目不同,为文化产业发展构筑渠道、提供服务的大平台式项目明显增多。根据组委会的统计,产业发展服务基地、交易平台类的项目占据了本次文博会所有签约项目的48.6%,金额占比则达到了76.4%,比如与本届文博会组委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的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就将建成文化艺术类交易所,承担厘清交易机制、规范流通秩序、完善市场体系等平台职能。而本届文博会上,银行、保险、基金及各类投资机构投资文化产业项目大幅增加也彰显了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文化与金融对接的大平台已经初具规模,比如北京银行就把“创意贷”带到了展会现场,专门为参展的文化企业提供全程金融服务,这一产品不但涵盖了文艺演出、影视制作等文化产业的九大门类,而且针对文化企业轻资产的特点,还专门推出了版权质押、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质押担保方式。

而在展会现场的台湾展区,笔者也看到了两岸文化创意人才服务基地的展位,这是一家定位于服务两岸文创人才的公共服务平台。由于之前并没有如此性质的公共服务平台,这个展位吸引了很多专业观众的注意,不断有人来询问能不能帮忙寻找愿意来大陆发展的台湾文创人才。笔者还注意到,与往届不同的是,很多文化产业园区把本区内吸引到的文化企业和人才的名单、照片挂在了展位的醒目位置,不仅显示出了对人才的重视,更彰显了园区作为平台而不是地产项目的本质。

小企业的活力

对于任何一个产业而言,中小企业都是产业中的大多数,对于文化产业而言,这个特点就更为明显了。作为一个对创意人才高度依赖的产业,在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的周围,围绕着大量的小微文化企业,他们的生存情况和活力如何能够最直接地反映出文化产业的活跃程度。

在本届文博会上,除了大企业和大项目之外,笔者发现很多前来参展的中小企业虽然展位规模不大,但都能拿出颇具特色的产品进行自信的展示,其活力不容忽视。在一家叫做龙象太和的电影特效公司的展位,特意搭建起来的视听室不断地播放着公司参与特效制作的影片的画面,或精美或震撼的画面吸引了很多人关注,几名电影学院的学生一边观看,一边讨论制作技术,还有人拿着摄像机拍下了这些画面。展位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公司成立才几年的时间,今年是第一次参加北京文博会,没想到效果很好,不但有很多专业观众来参观,而且还接待了很多有合作意向的企业。而在另一家叫做创艺无限的文化企业的展位,各式各样的软陶制品,特别是富有京味儿文化特色的兔儿爷系列产品,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目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有专业的设计、研发队伍,会结合传统文化资源推出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活动,一直深受好评。

事实上,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中小企业一直也是文博会关注的重点之一,与往届不同的是,很多中小企业独立参展的意识正在增强,这充分彰显了他们的发展活力,而这也正是保持文化产业发展活力的一个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