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文博会)官方网站名称 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文博会)官方网站名称
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文博会)官方网站

主展场:国家会议中心前广场 2020年9月上旬     | 详细时间 | 交通路线

English

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文博会)官方网站徽标 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文博会)官方网站徽标

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2012年 > 正文

文化消费,依靠谁来推动?

分享到: 2013年01月18日  来源:中国名牌 46

杨侠

有百万元以上身家的富裕人群就一定会选择花钱看电影么?文化消费驱动似乎并非只来自经济数据。

国际经验数据显示,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进入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时期。按照有关机构统计,我国目前已迈入这个阶段,文化消费作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动力被提上重点关注和引导的日程。

然而,文化消费究竟要靠什么来推动?经济发展与收入提高是否必然带动文化领域的消费提升?专家们意见并不统一。

文化消费潜力空间巨大

2012年12月22日,在以“文化消费与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文化创意产业与品牌城市”国际论坛上,有关文化消费驱动与文化消费指数建立等话题引发热烈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牛维麟指出,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中,扩大文化消费已成为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成为改善民生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对拉动文化生产、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化升级、提升城市文化品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表示,在经济基础和人民的物质生活发展比较快的情况下,文化消费会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是人们的幸福指数、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提高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市场繁荣、产业发展的基础。

不过,刘玉珠对《中国名牌》也表示,虽然国内消费基础较好,文化消费的需求存在,但人均实际消费与我国快速增长的经济规模以及国际发达国家的文化消费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这同时也说明,我国文化消费的发展潜力与增长空间巨大,政府工作和投资者的机会众多”。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淼指出,应重点加强文化消费的引导力,注重文化消费的养成,并将公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统一起来,才能促进大的文化消费市场的健康形成。

“在文化消费与文化发展方面,对内要形成传播力,对外要形成影响力。目前的统计数据还仅仅体现在经济量的增长上,还不是文化内涵的增长和综合增长,所以在文化消费中,特别是在文化的引导方面,更要坚持秉承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借助科技进步的翅膀,形成更好、更多自主创新的文化原动力产品,产生集聚与规模效应,这对于避免产业发展的分散、同质化非常必要。”张淼说。

创造需求,实现文化养成

在文化消费指数建立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江林提出了基于文化消费意愿、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消费行为满意度及外部消费环境交互作用的评价体系。

江林认为,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行为会受到个体内在因素的影响,如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而消费行为满意度很可能成为影响文化消费行为的强大因素,因为“会影响到消费者后续的文化消费行为”。

那么,有消费能力的人就一定会有消费意愿么?上海交通大学文化产业与管理系副主任李康化对此提出质疑。

李康化对《中国名牌》表示,文化消费的体量大与否,关键在于观念,而非经济水平,或者说是“先看理念,再看经济水平”。“很多富人没有文化消费,说明消费与经济能力没有必然关联,有钱、有闲、有制度、有环境才可能对文化消费有所促进。” 李康化说。

张淼也表示,文化养成需要的不是一种声光电的养成,而是回归对文化的基本需求,“对哪怕是一个好剧目、一篇好文章的文化内涵的点滴积累”,而且这种积累“需要有一定的量化指标,需要有一定的考核指标,需要一种长期的滴水穿石的过程”,才能形成文化消费的空间,进而成为良性循环,鼓励人们主动、自发地去汲取文化营养。

而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金元浦看来,改变这个现状更应强调创造需求、引导消费的模式。“文化消费的低迷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瓶颈。改变传统的消费习惯很困难,通常要期待代际转换,即不同年代的人因成长的大背景、大环境的不同而在消费心理、消费习惯上发生改变。例如80后、90后会比40后、50后更容易对文化消费产生消费冲动,会愿意花100多元钱去看一部可能只是比较时尚的电影,这部分人群会构成当今一部分时尚文化消费的主体。”金元浦对《中国名牌》表示,“而以苹果为代表,通过供给创新来扩大消费,以产谋销,对于提升文化消费的质量与必需性,则代表着一种新的创造消费的模式,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金元浦同时指出,消费性的投资将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为了消费而产生的基础性的投资,可能成为当前这个时期可供选择的方式”。

城市发展方式促进文化消费驱动

事实上,城市文化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集合努力,文化消费是集中的外在体现。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指出,文化建设是消费的前提,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建设方式以及城市发展方式,将直接决定文化消费的驱动成功与否。

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公布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中,北京、上海、天津分列综合指数前三位,而在驱动力指数方面,北京、上海较之2011年都有位次的提升。

兼具上海市委宣传部官员身份的李康化对《中国名牌》表示,上海的文化驱动力来自资本、技术、政策与服务的多重因素,“资本是基础支撑,好的产品是形成文化传播力的源泉,而科技则渗透文化生产的各个环节,当然还要有政策的吸引力,并形成具有较高消费质量、适应消费者需求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都是繁荣文化产业及文化消费市场需要考虑的内容”。

李康化同时表示,上海虽然有贸易方面的优势,但在文化底蕴方面还有很多向北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目前上海正在从文化码头向文化源头转变,以求改变原创性不足的局面,这是上海接下来急需要做的事”。

陈少峰也表示,文化消费需要品牌拉动,城市文化建设要有四个方面的目标。

“首先要能满足人们对文化消费、文化产品的不同档次的要求,服务具有高端、中端、低端的多样性;其次要能拥有持续提升生活方式的文化,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即通过改善居民的生活方式,建设文化型的宜居城市,而不只是景观型的城市,以北京为例,1000场以上的演出同时进行,这就是文化的宜居。” 陈少峰说,“当然,城市建设必须住宅、商业、产业协调发展,否则也不会形成活力,这是第三方面的要求;第四,就是要结合城市区域定位,形成具有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和文化产业。”

“城市发展的关键其实是如何把核心资源最大化利用,将本地资源最大化利用,例如深圳着重发展互联网产业,可能更多产生围绕互联网的文化需求,而类似北京、上海这样综合性比较强的城市,则可能有更多选择,当然,个人对北京的文化金融产业发展更为看好。” 陈少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