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24日 来源: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官网
新加坡政府出台的农产品“30·30愿景”旨在提升农产品产量,在发展本国农业的同时,降低对进口食品的依赖,增强对全球食品市场不稳定性的抵御能力
为加速推动农产品行业向高科技转型,实现可持续农耕、渔业养殖等技术创新,减少对进口食品的过分依赖,提高农产品的自给能力,新加坡政府日前出台了农产品“30·30愿景”,并决定成立新加坡食品局,负责推进实现愿景。
农产品“30·30愿景”是指到2030年,新加坡生产的农产品将能够满足国民三成的营养需求,在国民的三成营养需求中,有20%来自蔬菜水果,10%来自鱼肉和鸡蛋等食物所含蛋白质。
长期以来,农业是新加坡的劣势,农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农业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业发展空间小。新加坡国土面积仅741.3平方公里,且地域狭小,东部为平原地区,西部和中部为丘陵,适宜农业生产的耕地并不多,占国土面积的5%。
二是人口密度大。这对农业生产需要大量土地和农产品消费需求来说是“雪上加霜”。新加坡人口密度世界排名第二,每平方公里约8000人生活,需占用大量土地,用于建设房屋、公共设施、道路、学校、医院和绿化等,各类企业生产制造研发也需占用一定量的土地资源。
三是自产农产品数量非常有限。新加坡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气候炎热潮湿,年平均温度在23摄氏度至35摄氏度之间,湿度在65%至90%之间,这种气候特点决定了发展农业只能因地制宜。为此,新加坡选择了种植经济价值高的椰子、油棕、橡胶和著名的观赏花卉胡姬花(兰花)等,粮食作物种植少。目前,新加坡农产品的生产量仅占本国居民消费总需求的不到10%,90%以上的农产品消费需要从国外进口。
新加坡环境及水源部长马善高表示,农产品“30·30愿景”是一个宏大的目标,届时农产品的生产量要比目前高出好几倍。新加坡目前超过九成的粮食需要从外国进口,对全球食品市场的不稳定性应对能力脆弱,政府必须采取主动措施予以应对。着力加大农产品生产力度和规模,可降低对进口食品的依赖,以便在海外供应中断时能有效缓解冲击。要实现“30·30愿景”,农产品行业须采纳新的解决方案提高生产力,实践研发成果,加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以克服资源局限的缺陷。
为了保障农产品“30·30愿景”顺利实现,打造亚洲乃至全球领先的城市农业科技和水产养殖科技枢纽,建立可出口到区域的食品生产模式,新加坡将多措并举,加大投入力度,尤其主打“科技牌”。
首先,支持农场加强创新和提高生产力,打造高科技农业。新加坡政府将在淡马锡理工学院设立水产养殖创新中心,通过与本地渔场合作,采用自动喂鱼人工智能养鱼系统,控制鱼的品质、分量和大小,减少饲料浪费,节约投入成本,协助业者提高生产力和向可持续经营方向发展,把新加坡打造为热带水产养殖中心。
其次,继续扩大采用先进技术的室内农耕生产,如利用人工智能系统,自动调控最有利于蔬菜生长的条件。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可算出和调控蔬菜所需各种养分,可在不浪费水电的情况下种菜。提倡和推广叠层式种植技术。另外,发展广受好评的都市农业,鼓励民众在屋顶种植农产品。
第三,加大农产品科技研发工作投入力度。新加坡研究、创新与创业理事会将拨款1.44亿新元(约合7.2亿元人民币),支持农产品科技相关研发工作。新加坡企业发展局旗下投资公司与合作伙伴,将投资逾9000万新元(约合4.5亿元人民币),协助农业与食物科技起步公司成长,包括为起步公司介绍生意伙伴,协助它们打入新市场。
据悉,食品局将采取“三大食物篮子”策略,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生产和供应。所谓“三大食物篮子”,一是大力推动本土生产策略,提高蔬菜、鸡蛋、鱼肉、粮食等产品自给率,逐步降低对进口农产品的高度依赖;二是寻找多元化的进口食品供应源,不过度依赖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口农产品,不把食品安全放在一个篮子里;三是协助本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把在国外种植的农产品运回国内消费。
此外,新加坡还将筹建农业食品创新园。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并与业者共创,将加强基建方面的支援保障。新的农业食品创新园将汇集高科技农耕、研究与开发活动,包括建立室内植物工厂、昆虫农场和动物饲料生产设施等。创新园预计2021年可建成投入使用。同时,将设立跨政府部门指导委员会,探讨如何在行业与企业发展、研发、人力和条规方面,给予农业科技领域更好的援助,并加强与农商会的密切合作,解决各类涉农问题。(经济日报记者 蔡本田)
主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北京市分会
建设运维:北京市贸促会信息中心
京ICP证12017809号-3 | 京公网安备100102000689-3号